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形式的构成与多边关系(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 南帆 参加讨论

    
    汉语之中,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为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或者政治学相提并论的独立文化门类——很迟才出现。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谈论的“文学”异于现今的语义。因此,文学形式这个概念从未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之中。尽管如此,文辞表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关注的主题。孔子的《论语》曾经指出:“修辞立其诚”,文辞的修饰即属现今的文学形式问题。另一些时候,古代思想家使用的概念是“文”,例如,“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或者,“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代思想家反复阐述的一个强大主题即是,避免过于炫目的文采扰乱人们的心智。先秦的墨子甚至提出了“非乐”的思想,华丽的艺术享受犹如文化腐蚀剂,祸国殃民,如此不道德的行径理当尽早废止。很大程度上,这个主题表明了古代思想家所赞许的文化性格:“讷于言而敏于行”,“见素抱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如此等等。他们心目中,性格张扬、言辞浮华有违君子圣人的追求。所以,柳宗元的这几句自述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意义:“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柳宗元542)。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说来,这种观念始终是否弃文学形式的思想资源。
    不言而喻,这种观念与诗人热衷的语言推敲存在矛盾。诗来自语言的千锤百炼,诗人以雕琢语言为生。然而,相当多的时候,诗人不得不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披上一副伪装。“极炼如不炼”是中国诗学的一个特殊观点。批评家不反对诗人沉湎于语言炼丹术,他们强调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成熟的语言修饰必须抹消一切斧凿痕迹。诗人可以殚精竭虑,寻寻觅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然而,字斟句酌造就的佳句必须流畅光滑如同一挥而就。如果诗人专注于遣词造句而费尽心机,这种诗作多半气象蹇涩,格局狭小,有尖巧之意而无开阔之思。批评史上“郊寒岛瘦”的著名评语即是对这种风格的讥讽。对于多数批评家来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倡导的自然天成无疑更多地赢得了推崇。
    当然,诗人不可能彻底放弃文采。文采遭遇的理论对手时常是“道”。文章诗赋曾经被古人喻为“雕虫小技”,所谓“壮夫不为也”。一个胸襟远大的君子必须关注天地大道,文章诗赋只能闲暇之际偶一为之。玩物丧志,沉溺于文辞的雕琢之功是一个可耻的堕落。许多古代思想家意识到文采的强大诱惑,“作文害道”是道学家发出的严厉警告。在他们看来,优美的文辞不仅会导致心性轻浮,而且干扰了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参悟大道,修身养性,这是至高至大的学问,那些花言巧语又有什么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