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修行中的“观想佛相”,实际上是诱发宗教的想象和幻觉,用佛的形象引起信徒的敬畏,而在客观上也可以成为一种形象思维的训练,因而其方法论原理与文学艺术创作思维是可以相通的。中国佛教信奉的是非位格的神,因此,有“自力”说的提出,即主张修行不以神为中心,而以修行者为中心;他们认为众生都具有“佛性”,问题是如何把这种自身蕴藏的佛性挖掘出来。道生和禅宗的“自力说”,对中国古代艺术心理学思想中重视主体能动性的趋向起了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包含值得今天挖掘利用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观想;“佛性;“他力;“自力” 在佛学中,佛性和自性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有关佛性和自性的学说对于古典美学,对于古代艺术心理学思想,发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佛性,一是指修行者所向往、企慕的佛陀的本性;二是指他们自身内部成佛的可能性。后者又可以分为先天具有的可能成佛的根据,和通过刻苦修行培育出来的有助于成佛的品性。修行就是为了获得佛性,为了成佛。怎样修行,就有培育实践能力、方法和技巧,及探求其理论依据的问题;这里很重要的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每个修行者的心理品质、心理特性与佛性的关系。这些能力、方法、技巧及其理论依据,对于自性与佛性关系的看法,涉及的是思维活动中、心理活动中主体的能动性问题。主体能动性问题,既是宗教思维的重要问题,也是艺术思维的重要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