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与朝鲜半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很多朝鲜古代文人曾出使中国,留下了不少描写中国见闻的文学作品,塑造出一系列中国形象。通过对...
互文性可以理解为作品之间的对话,古人、今人与来者的对话。它不是远离人间烟火的一张强权之网或纯语言七宝楼台,反之,它建基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上,因此既有历史的维度...
【作者简介】 张勐,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试图挟符号学为主要理论工具,经由对《更衣记》与《世纪末的华丽》中“服饰”的“细读”,窥探其背后繁复幽深的符码层次,继...
【摘要】 "宏观比较文学"是以民族文学为最小单位的总体比较,古代阿拉伯帝国、日本、朝鲜等国,长期流行宏观比较;到了19世纪初的欧洲,斯达尔夫人、施勒格尔等人在宏观比较的实践的...
【摘要】 我国对印度古典文学 (不含神话、史诗与佛教文学 )的翻译 ,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翻译的品类涉及到诗剧、诗歌、诗论三个方面。译介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迦梨陀娑的《云使》、...
【内容提要】 福尔摩斯惩恶扬善,是正义与公理的化身,但却不是警察与法律的代表。他经常游走在法律边缘,在体制之外维护正义。清末民初福尔摩斯的翻译,尤其是刘半农主编的《...
【内容提要】 对希伯来圣经《创世记》中的“创世”神话与中国古代女娲“创世”故事进行“跨文本”解读,透过“人类创造”、“秩序重建”的叙事,可以弄清中国文化文本和犹太-...
内容提要: 爱尔兰大诗人叶芝虽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就已被介绍入我国,但在80年代之前,国内仅有其作品的零星汉译问世,相伴随的也只有一些介绍性文章,真正的学术性...
内容提要: 佐藤春夫的《女诫扇绮谈》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殖民地台湾的文学作品。台湾流传的充满中国要素的废宅鬼魂传说满足了日本人对于异国情调的向往,而“女诫扇...
【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性的内涵是什么?借助德国文化资源,单世联《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一书提出中国现代性的重要特征是“反西方现代性”,在这一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下,...
【内容提要】鲁迅盛赞索洛古勃是“死的赞美者”。鲁迅本人亦如此。两人都乐观地直面死亡,都能从形而上的本体论层面对死亡进行表现和思考;都认为死亡是对恶的抗争与终结;都...
【内容提要】 “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中一个核心的术语概念和理论范畴。“世界文学”观念在中国的演变及话语实践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
【内容提要】 乔治·斯坦纳是当今在世的著名比较文学家。本文首先介绍了他关于“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观点,接下来回顾了他走向比较文学研究的机缘,最后总结了他在比较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 日本古代文论中的“心”范畴,涉及到文论中的创作主体论、心词(内容与形式)关系论、审美态度论、主客统一论。日本的“心”、“有心”、“无心”均来自汉语,在语义...
【内容提要】 雷纳·艾田伯曾准确地预言了比较文学将不可遏制地导向比较诗学,从而揭示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比较文学研究倾向于理论化的学术迹象。实际上,后来崛起的美国学派以平...
内容提要: 日本汉诗是中国诗歌东渐日本的文化结晶,是汉诗最大的海外支脉。在共同的文字基础上,随着对汉诗的不断受容与扬弃,日本汉诗逐渐将域外文化与自身的民族性相融合,...
【内容提要】 索洛古勃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为著名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在五四后的中国亦较有影响。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即与其有过接触,他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收有索洛...
【核心提示】对“perspective”的反思与微调导向“comparative perspective”。后者既是对前者基本内质的强调,也是对其局限性的修正。操用某种“perspective”原本就潜在地预设着一系列混杂...
《隋唐小说研究》是日本知名学者内山知也的代表作,在国际汉学界享有盛誉。原书初版于1977年。此番经中日两国学者的共同编理,首度将中译本呈现给中国读者。 近代以来,中日关...
内容提要: 由于受译者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道德风尚的影响,翟理斯在其英译《聊斋志异》中对原文中不符合清教道德规范的性爱描写进行了删除或改写。另外,因为19世纪下半叶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