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久前还被用来定义国家、文化和科幻小说的条件业已为全球化政权的经济政治转型所破坏。然而,我们并没有见到某个具体的"全球文化"来取代其位置。科幻小说与以英语为母语...
摘要: 本文探讨了阿甘本关于西方政治的形成性特征在于人与非人类动物关系的中心地位的有关理论以及与这类关系相关的问题,揭示了想象的和真实的人与非人类动物之间近似性如何...
内容提要: 通过回顾吉奥吉欧·阿甘贝、塞缪尔·韦伯、厄多尔·格雷森特、雅克·德里达、肯尼斯·莱因哈德、爱德华·萨义德、列奥·斯皮策的关于语言与民族的关系和语言自身内部的...
摘要: 鉴于美国翻译研究具有哲学思辨和比较文学视角的传承,本文综述了美国比较学者苏源熙、达姆罗什、伯尔曼、阿普特以及韦努蒂等比较学者近十年来的翻译研究成果。这些研究...
摘要: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起,中国古诗的审美意境以及相关的道家与禅宗的思想为一些法国当代诗人所借鉴和吸收,延续从克罗岱尔、谢阁兰以来对中国形象以及中国审美精神的一种...
摘要: 文学的跨国界现象在台湾地区与南洋两地早在1950年代就已产生。当时有一些台湾作家,尤其是女作家跨国界南行,扮演了文学大使的角色。本文以3位女作家谢冰莹、苏雪林与钟梅...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弗莱的视像理论,视像理论是弗莱的想象理论的核心。《圣经》神话视像具有可视性与形象性,同时具有起源的印记,对于...
内容提要: 文体与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这是被普遍接受的事实。而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和诗人哲学家尼采,则以他们的卓越写作实践进一步提示我们,不仅要在文体与意义之间...
内容提要: 本文从跨文化的语境出发,对20世纪流亡文学作了初步探索。认为流亡作家经受了从越界、失重到寻根的阶段;通过失语、杂语形成自觉的语言意识,以洋泾浜混合语反抗移...
摘要: 解构主义以表意上的绝对“差延”,永恒的“缺失”,否定了“本源”的单一、纯粹,但在消解原文与译文对立的同时,却往往超验地谈论原文对于译文的依赖。本文从辨别“外...
比较文学发展至今已近百年。梳理其学科史,大体形成了平行研究、影响研究、跨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几种比较方法。客观来说,学界在运用这些方法拓展比较文学的研究“疆域”...
普鲁斯特美学中的两相关重要方面,整体化的眼光与隐喻文笔之结合问题的解决,在《追寻逝去的时光》[1](以下简称《追寻》)中主要由三位虚构的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来展现。在对三...
一 早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就熟悉西班牙著名作家维生特·布拉斯科·伊巴涅斯(Vicente Blasco Ibá?ez,1867-1928)的名字了。他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绍到了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与国...
内容提要: 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的现状如何?它是否面临新的困境?如果已陷入了困境,其原因与出路何在?本文以美国比较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为讨论对象,结合他在全球化时代...
内容提要: 乔治·斯坦纳是当今在世的著名比较文学家。本文首先介绍了他关于“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观点,接下来回顾了他走向比较文学研究的机缘,最后总结了他在比较文学研究领...
曾几何时,作为罗马帝国消亡之后崛起的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时期的葡萄牙及其殖民地、哈布斯堡王朝、西属美洲、意大利及亚非殖民地等)有...
内容提要: 诗意或文学意义的特殊性,是西方20世纪文论和中国古代诗论共同面对的思想难题。突破这一难题的关键,是确认文学意义论的视角。在此一关节点上,庄子的“天道”论、...
摘要: 1913—1916年间,爱尔兰诗人叶芝与美国诗人庞德一起研究了日本能剧,并试图模仿这种展现神灵显现于普罗大众的简洁古朴的戏剧。不过欧洲人写戏剧,无论怎样试图摆脱欧洲因素...
摘要: 按照钱钟书先生对"画有六法"的解读,一向被视为一个抽象概念的名词词组,恢复到它的动词的情态,可以显现出汉语的表达力量。这样的解读,因而也就成为一种方法论,可以作为理...
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红楼梦》[1]中一僧一道所描述的石头的原初状态“天不拘来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不但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无法达到,小说家亦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