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马志国 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因为学校心理咨询实践有这个迫切需要。 那回,一个全国的心理培训会在山东召开,我应邀去讲课。会上会下,不少心理教师和我交流,谈的都是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记得晚上的座谈会,主持人都宣布结束了,还有心理教师围住我边走边谈。 由此联想到,平时也常有各地的心理教师,打来电话,发来邮件,甚至远道来访,说不是为了个人心理咨询,而是向我请教有关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问题。还有的心理教师,把自己遇到的心理案例传来,说是请我指导。 “请教”、“指导”,都是客套,不过,这也透出一份实情。那就是,虽然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势头很好,但是,实践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还有很多“怎么办”有待研究和解决。不说别的,单说师资方面就不容乐观。不用说从学校其他岗位刚转行过来的教师,对心理咨询还没有真正入门;不用说心理专业刚毕业入职的教师,对心理咨询还缺乏实践经验;就是已经拿了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教师,对心理咨询也还很难说是真正的行家里手。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是实践要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句话,是学校心理咨询实践的需要,催生了这本书。 我凭什么来写这样一本书? 凭我是一名学校心理咨询的长期实践者。 经常有人介绍我说,是“心理学家”,是“心理咨询专家”。我却喜欢说,我是一名学校心理咨询的实践者。是的,我一直工作在应用心理学的第一线:如果从1980年我开始在师范进行心理学教学算起,到今天30多年了;如果从1994年我们的心理咨询室正式挂牌算起,到今天差不多20个年头了;如果从2004年我们的启慧心理健康中心成立算起,到今天也已近10年的光景了。 蓦然回首,一晃几十年,眨眼间我就要退休了。到这个时候来盘点人生,才发现原来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就是学校心理咨询实践。 说实话,这几十年的实践是不容易的。二三十年前,心理咨询在我国的校园里,还是一片处女地,还是一片未曾开垦的地方,还是一片很少有人涉足的领域。可以说,在漫长的岁月里,我的学校心理咨询的实践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开创过程,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当然,也是一个不断总结的过程,一个不断收获的过程。 一句话,是学校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孕育了这本书。 一辈子,一件事,一本书。 这本书,凝聚了我几十年学校心理咨询的实践与研究。 因此,这本书就有了鲜明的特性。一是实践性。这本书,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紧紧围绕实践这个中心,对学校心理咨询提供具体而实用的指导,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二是本土性。这本书,立足我国学校心理咨询这片土壤,吸纳国外先进技术,深入总结了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三是全面性。这本书,涵盖了学校心理咨询各个方面的实际问题,囊括了各种问题的处理技术,包容了各种技术的操作方法。四是科学性。这本书,贯彻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遵循学校心理咨询学的科学规律,系统介绍了学校心理咨询的科学方法。五是可读性。这本书,虽是学术著作,读起来却像同行聊天,读者与作者在轻松的交流中,走进学校心理咨询。 走进心理咨询,离不开案例的研究。但限于篇幅,本书不可能引用太多长篇的案例。好在作为本书延伸阅读的配套读物,还有三个典型案例集:一是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学生心理辅导的60个典型案例》;二是教师心理咨询案例集《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教师心理咨询的48个典型案例》;三是家教心理咨询案例集。若能配套阅读更好。 不用说,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心理教师的。这里,我想说的是,作为一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有空时如果能翻翻这本书,也会发现里面有许多好东西,都对自己有用,都可以增长自己教育教学的智慧,让自己更像一名心灵的工程师。当然,社会各界从业的心理咨询师,也会从本书中找到很多对自己非常实用的东西。 学校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靠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靠一时心血来潮更不行,要不断地学习,要不断地实践,要不断地探索,要不断地创新。一句话,要不断地一门深入。做好这样一件事,虽说未必都得花一辈子功夫,但是,都得不浮不躁不急功近利,都得花点儿慢功夫,都得静下心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