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球化多元文化的互动框架表现为一元/多元的冲突。中西日文化中的Image/形象/姿作为表情达意的艺术符号,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美的形态。古希腊时代的Image以外在的纯形为主,由...
摘要: 中世纪诗人但丁提出的"诗为隐喻说"奠定了他与象征主义天然的亲缘关系,而他本人经由俄国象征主义诗人的译介和阐释,从原初的"人文主义作家"成为了象征主义的导师。本文尝试...
18世纪初英国出了本畅销书《鲁宾逊漂流记》,这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方航海热之后的余音。今天我们来看这本书,确实有很多启发。以这本书对比一个多世纪后我国清朝出版的...
摘要: 马歇尔·布朗是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现代语言季刊》的主编。布朗出版了5部关于18、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专著,主编了《剑桥文学批评史》浪漫主义卷和《朗文世界文学文...
摘要: 晚清驻法公使曾纪泽留有一部长达5年多的使法日记。尽管它多记录"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公务,但若从语词入手,仍可从中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法兰西形象。语词是构成形象最基本...
内容提要: 昆剧《血手记》在突出原剧《麦克白》悲剧意蕴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昆剧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昆剧的唱、念、做、打,前后两个版本的《血手记》以不同行当,不仅充分挖掘...
内容提要: 晚清驻法公使曾纪泽留有一部长达5年多的使法日记。尽管它多记录“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公务,但若从语词入手,仍可从中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法兰西形象。语词是构成...
内容提要: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也是他从古典语文学家向哲学家转变的标志性作品。该书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开篇。该开篇不仅以一组与感性学相关的概念提示...
“译文不在场”的翻译文学史 ——“译文学”意识的缺失与中国翻译文学史著作的缺憾 摘要: 中国的翻译研究没有像西方翻译学那样经历过语言学派翻译学的长期浸润与洗礼,近年来...
内容提要: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起,中国古诗的审美意境以及相关的道家与禅宗的思想为一些法国当代诗人所借鉴和吸收,延续从克罗岱尔、谢阁兰以来对中国形象以及中国审美精神...
摘要: 本文试图从哲学和汉学的双重角度,介绍、分析和诠释于连的两个基本概念l’altérité和l’écart,旨在把他重新放入欧洲当代哲学脉络里看中国如何成为欧洲哲学未思之思的他者...
摘要:文化语言学研究者提出汉字思维与汉字构型呈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其结构规则具有文化元编码的性质,汉语在书写的形态上是由语素文字构成的符号系统,因此我们可以把由语素...
摘要: 自从文学治疗作为一个专门课题被学界提出以来,它的研究重心集中于文学的心理学功能,以及从治疗角度来解读文学文本。本研究认为,文学治疗在跨文化医学的交流中可以并且应...
摘要: 新世纪以来,对"世界文学理论"的探讨普遍带有系统论的倾向,特别是受益于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的影响。这种研究趋势代表了一种试图同时超越现代与后现代范式的努力:世界...
摘要: 杭约赫在其重要的长诗《复活的土地》中,有意地模仿艾略特对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些写法,尤其是那些表现物的压迫性、主动性和人的被动性、脆弱性的隐喻,成功地展现出城市对人...
内容提要: 谷崎润一郎与芥川龙之介同是日本大正时期颇具“支那趣味”的代表性作家,曾先后来到中国旅行。如果以谷崎和芥川的天津旅行为切入点对他们的文学表现与文化立场进行...
摘要: 文学变异现象古今有之,但比较文学变异学首次从学科理论建设的高度将其系统化、科学化、方法化,用以指导比较文学的研究。兼采历时与共时角度,从萌发期、创立发展期及反思...
摘要: 中日文学在哀感问题上交织甚深。在华夏文学中,哀不仅为悲,而且为化,尤其为超。归藏文学的大臧精神奠定了伦理的基调,凸显出宇宙的襟抱。《易经》以降的诗文及其理论展示...
摘要: 本文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两个诗选中译本为例,探讨一种"原文"相同、"源文"不同的翻译现象,同时提出一种逾越源文、直指原文的比较模式。本文指出,虽然...
摘要: 本文透过四个图表的说明,对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核心范畴"文学关系研究"作一些梳理,并借此介绍上世纪斯拉夫比较文学传统的系统论和文本衍生理论可能对我国学科建设所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