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学研究一个分支的比较文学,专门对那些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也就是对那些跨越和打通了民族、语言、文化体系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
在当前中国的文化学术界,谈论全球化问题已经成了一种时髦,但真正能在国际学术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之基础上继续深入并作进一步推进者却寥寥无几,而能在国际论坛上与之进行...
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时代,网络文化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是情理之中的事。网络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也决定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都会不同程度地卷入这一话...
比较文学在本世纪初曾经历了一场生存“危机”。危机涉及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究竟有无存在的依据。问题的特殊严重性在于,对比较文学有无学科依据的怀疑诘难,主要来自...
美国著名比较文学家维斯坦因曾在一篇题为《我们:从何来,是什么,去何方》的论文中对比较文学作了一个生动有趣、却又意味深长的比喻:他把比较文学比喻为一个“一直处于不断...
中国学术中有所谓比较文学,算来也快有一个世纪之久了。与任何其它学科一样,中国比较文学也在不断地由朦胧变为自觉,由模仿走向独创,由小邦而慢慢蔚为大国。近年来,以曹顺...
作者简介: 吴晓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关键词: 民间文化(mass culture) 陌生化(estrangement俄音译为ostranenie) 狂欢化(carnival) 对话(dialog) 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formalism)...
众所周知,20世纪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之一,就是中国和东方各国蒙受了一百多年受压迫、受屈辱的地位之后走向了复兴。华人在东南亚与其他地区也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同当...
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始终同外国文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几乎从其雏形开始,就呈现出与比较文学的因缘。譬如: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20世纪已经成为历史,渐行渐远。而在20世纪历经困惑与危机、不断战斗和开拓的比较文学则并未随20世纪一道“绝尘而去”。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没有在重重迷雾中走失,也没有在...
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泾阳人,著名学者。早年就学于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1917年至192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留学,专攻欧洲文学和比较文学。回国后曾在多所大...
在当代世界文化一体论(Cultural Unification)和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的激烈冲突中,比较文学学科处于相当引人注目的地位,这是由于其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不同文化传统的文学...
作者简介: 沈弘(1954-),男,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目录与版本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内容提要: 杭州西湖的人文底蕴不仅在...
一 比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和思想手段,可谓由来已久;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有了相当长的时间。在中国,比较文学一度成为“显学”,然而,人们可能未曾料到,比较文学作为一...
班顿,是马来民族特有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他们传统的民歌形式。它充满了热带情调,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 马来西亚的班顿,一般为四言一句,四句一章,隔句押韵,每句...
许多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文学理论的研究者已经反复强调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受到西方文学理论影响的强烈影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与此同时,中国文学理论所受日本...
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 )和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在论述符号系统时都曾采用过一个可通俗地称之为“诱惑”(seduction)的比喻, 借以说明符号学不啻是教人如何接受“诱...
作者简介: 乐黛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内容提要: 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最根本的要务就是从全球历史和全球地理的角度统一考量,...
作者简介: 赵稀方,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 《毒蛇圈》刊登于《新小说》一卷8至24号(1902-1906),“法国鲍福原注”,“上海知新室主人”(周桂笙)译,“趼廛主人”(吴趼...
作者简介: 张晓红,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容提要: 本文对跨文化语境中的两个怀旧文本——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回忆录《说吧,记忆》和旅美作家陈丹燕的文化随笔《上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