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迄今被人们所忽视的英语西湖风景诗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化艺术研究》(杭州 沈弘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沈弘(1954-),男,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目录与版本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内容提要:杭州西湖的人文底蕴不仅在于风景名胜的历史悠久,也包括各个历史时期文人骚客们写景状物、叙事咏史和抒情寓怀的大量诗歌作品。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林升的《题临安邸》等经典的诗歌作品脍炙人口,千古传唱,对于西湖的名胜古迹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自从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以来,也曾有过众多外国人来过杭州,他们留下了为数不少的西湖风景诗歌作品。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些用外语创作的优美诗歌作品迄今仍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拟介绍和分析由1915年来杭州蜜月旅行的美国女诗人吉利兰和1925年在杭州度蜜月的一对美国新婚夫妇——马尔智和饶道立等人写下的十首西湖风景诗。在杭州西湖申遗成功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出自外国人之手的优秀诗歌作品原本也属于西湖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们理应成为向世界推荐杭州西湖的最佳媒介之一。
    关 键 词:英语西湖风景诗/吉利兰/马尔智/饶道立/西湖十景/西湖文化遗产众所周知,杭州西湖的人文底蕴不仅在于风景名胜的历史悠久,而且也包括各个历史时期文人骚客们写景状物、叙事咏史和抒情寓怀的大量西湖风景诗歌作品。自南宋以来陆续被命名的“西湖十景”“西湖十八景”和“西湖二十四景”①等景点的名称均极具诗情画意,而且往往伴随有特定的品题赋诗。例如康熙和乾隆皇帝当年南下巡游时御笔题写的“西湖十景”碑及其题诗迄今大多保存完好,在各个景点仍然能够被游人所欣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林升的《题临安邸》等经典的诗歌作品脍炙人口,千古传唱,对于西湖的名胜古迹更是起到了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文作者是杭州人,从小在西湖边长大,耳濡目染的是西湖各个景点的秀丽风景和与西湖相关的歌谣诗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考上大学之后曾经在北京生活和工作过二十余年,每当在明月下低头思念故乡时,那些熟悉的诗句便会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②[1]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开云脚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多年来,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我在欧美各地旅行时也见过许多美丽的湖泊。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己心里总会拿它们跟故乡的西湖作比较,而脑子里蹦出来的依然是那些伴随着童年记忆的著名诗词:“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③[1]2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④[1]8
    西湖不仅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自从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详细描述了他所见到的“行在”⑤以来,有众多外国人先后来过杭州,留下了为数不少的西湖风景诗歌作品。我在不同的场合下曾多次见到过这种外语的西湖风景诗歌作品。过去对于它们并没有特别的留意,看过之后也就淡忘了。几年前因杭州市政府大力推动杭州西湖申遗,人们开始格外关注杭州西湖的国际知名度和如何将西湖推介给世界。尤其是在去年西湖申遗成功之后,杭州市政府更是加大力度宣传西湖,并准备在英、美、法、德、荷、西等国的主要公交线路上打西湖形象的广告,竭力把西湖这张杭州金名片介绍给全世界。与此同时,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也专门针对海外游客,为西湖的导游们配备了多国语言讲解器。[2]这些举措从商业营销的角度来看当然是无懈可击的,但是从推介西湖文化底蕴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似乎还缺乏那么点技术含量。窃以为,那些出自外国人之手的优秀西湖风景诗原本也属于西湖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果能把这些诗歌作品跟相关的图像画面巧妙结合起来的话,它们将会成为向世界推荐杭州西湖的最佳媒介。而这一点恰恰是迄今为止被人们所忽视的。
    本文拟介绍和分析由1915年末或1916年初来杭州旅行的美国女诗人吉利兰和1925年7月在杭州度蜜月的一对美国新婚夫妇马尔智、饶道立等三人所写下的十首西湖风景诗,并将它们跟传统的中国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揭示这些英语西湖风景诗歌的独特魅力。
    
    
翻开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学史,我们也许找不到一位叫做威诺娜·蒙哥马利·吉利兰(Winona Montgomery Gilliland)的女诗人。但就像《家,甜蜜的家》(“Home,Sweet Home”)的作者约翰·霍华德·佩恩(Thomas Howard Payne)或《美丽的亚美利加》(“America the Beautiful”)的作者凯瑟琳·李·贝茨(Catherine Lee Bates)那样,这位来自美国中西部的女诗人也并非等闲之辈。从1935年至1938年这短短的几年里,她就在《美国墨丘利》《诗歌》《怪诞不经的故事》和《星期六晚邮报》等一流的文学杂志和报纸副刊上陆续发表了十几篇抒情诗歌作品。⑥
    关于吉利兰这位美国女诗人的传记背景资料我们掌握得很少,然而刊登在《印第安纳波利斯之星报》(The Indianapolis Star)上两篇有关她婚礼的报道却向我们提供了她的家庭背景和她来杭州西湖游览的缘由等很有价值的线索。例如在1915年9月25日的这家报纸上,登载了以下这则简短的报道:
    住在正午北街3209号的弗朗西斯·蒙哥马利夫妇宣布了他们的女儿玛丽·威诺娜与布拉夫顿的T.S.吉利兰夫妇的儿子,现住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罗伯特·V.吉利兰订婚的消息。他们的婚礼即将于10月23日举行。⑦[3]
    果不其然,在同年10月24日的《印第安纳波利斯之星报》上,又刊登了一篇关于这对新婚夫妻婚礼的详尽报道:
    金秋十月在此地所举行的众多美丽婚礼中,也许没有一个能像昨晚在正午北街3209号,即新娘父母家里举行的玛丽·威诺娜·蒙哥马利小姐与罗伯特·V.吉利兰的婚礼那么吸引众人的眼球。新娘选择了用粉红、浅绿和鹅黄等柔和色彩制作的婚礼凉篷,与伴娘们的礼服和各种芬芳的鲜花相映成辉,效果十分出彩。婚礼的仪式在起居室里举行,人们在那儿搭建了一个用棕榈叶装饰,高达天花板的祭坛,祭坛上摆放着高大的白色大教堂蜡烛和白色的花篮垫座,花篮里放满了粉红色和黄色的菊花。所有其他房间也都用棕榈叶和蕨类植物装饰得漂漂亮亮的,墙上的凹陷处也都放满了菊花。
    ……
    新娘没有选择传统的婚纱,而是身穿一条精美的乳白色天鹅绒长裙和一件女式的薄绸紧身胸衣,胸衣上绣有织锦花纹,还带有白鼬裘皮的镶边。她的长裙后摆也是用天鹅绒制作的,丝网面纱上装饰着一个橘花花环。在长裙后摆上洒满了一簇簇的橘花。新娘手捧的鲜花也是别出心裁的,它们是从山谷里采摘来的栀子花和百合花。
    ……
    新娘和新郎已经动身前往东方去欢度他们的蜜月旅行,之后他们还将回到印第安纳波利斯来居住。新娘旅行时身穿一件紫色的宽面幅布外衣,头戴一顶黑色的毡帽,帽檐上装饰着从灰色到粉色的一簇彩色羽毛。
    ……[3]
    从常理上来判断,我们几乎可以确定吉利兰正是在这次东方蜜月旅行中来到了杭州的西湖。因为在二十世纪初,由于远洋客轮的飞速发展,东方之旅对于一些较为富裕的欧美人士来说变得越来越普通,而具有浓郁传奇色彩的杭州西湖当时也已经是许多西方人蜜月旅行的首选之地。除此机会之外,吉利兰这位来自美国中西部的女诗人恐怕很难找到其他合适的理由,漂洋过海地来造访杭州。虽然她在当时所创作的西湖风景诗歌作品还得等待整整二十年之后才有机会在美国顶级的《诗歌》杂志上正式发表。
    1935年4月号的美国《诗歌》杂志是一个关于中国诗歌的专刊,这个专刊中除了收录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英语译文和对于一些诗歌研究专著的书评之外,还刊登了一些现代中国诗人作品的英译文和一些美国诗人在中国旅行时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在后一类原创作品中,美国女诗人吉利兰的一组六篇杭州西湖风景短诗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从诗歌的题目来看,我们知道她是特意选取了著名“西湖十景”中最经典的六个景点来进行描绘的。由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诗人描写过“西湖十景”,所以将吉利兰的英语诗歌跟我们所熟悉的那些中文诗歌来进行一番比较将会是十分有趣的一种尝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这个景点的主要特征是金黄色的中秋节圆月倒映在如镜子一般平静的西湖湖面上,给人以宁静安详和心旷神怡的感觉。乾隆皇帝在其品题赋诗中是这样来描写这一景观的:“春水初生绿似油,/新蛾泻影镜光柔。/待予重命行秋棹,/饱弄金波万倾流。”⑧[4]30该诗所描写的重点是西湖水在月光下所呈现的特质:清澈的湖水显得像油一般细腻润滑,月亮的倒影倾泻在镜子一样的水面上,微微颤动,远远望去宛如扑火的飞蛾。整个光影效果是如此的柔和完美,使得旁观者忍不住要下湖去划船拨桨,尝试一下戏水的亲身感受。宋代著名诗人王洧的同名赋诗则把描写的重点转向了月亮:“万顷寒光一夕铺,/冰轮行处片云无。/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1]125一轮“冰轮”般的圆月挂在万里无云的夜空上,向西湖湖面投射下“万顷寒光”,不由得给人以“西风冷”的感觉。最后一行中所描绘的意象颇为独特:月光像深秋的桂花一样纷纷落下,掉在了如“玉壶”一般清澄的西湖湖面上。这该是一个多么浪漫的场面!
    反观吉利兰创作的英语诗歌,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位美国女诗人别出心裁的丰富想象力:
    Pavilion of the Peaceful Lake
    No ripple stirs the glassy surface
    Of the Peaceful Lake.
    The Harvest Moon hangs for one breathless moment,
    Like the golden lantern,
    From the curving eves of the Ivory Pavilion.
    Then slowly she climbs the Hill of Heaven,
    Stepping from star to star.
    Turning, she reaches her jeweled fingers
    Across the quiet water
    To weave a silver garment
    For my beloved.⑨[5]
    平湖秋月
    清澈的水面上不见一丝波纹,
    西湖平滑如镜。
    秋月高悬于深蓝色的夜空,
    宛如一盏金色的灯笼,
    挂在象牙亭阁的翘角屋檐上。
    她脚踩星星,一颗又一颗
    缓慢地登上最高的穹顶。
    转过身,她又用带钻戒的手指
    在平静的湖面上
    为我的爱人编织起
    一件银色的衣裳。
    显而易见,诗人似曾与新婚的丈夫在中秋之夜荡桨于西湖之上,尽情感受过那犹如仙境的湖上夜景及其宁静安详的氛围。在她的眼里,那像“一盏金色的灯笼”般高悬于夜空和翘角屋檐的月亮无疑是一个具有典型中国元素的象征物。它同时还承载着中国神话传说中关于嫦娥的典故,难怪在这位美国女诗人的眼中,它会像一位典雅贤惠的中国女子那样缓缓地踩着星星登上天顶,又转身为诗人的新婚丈夫“编织起一件银色的衣裳”。吉利兰在这最后一个比喻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银色的月色倾泻在她丈夫的身上,仿佛是为他披上了一件新编织的衣裳。从“平滑如镜”的湖面到“灯笼”般的月亮,再到为吴刚编织衣裳的嫦娥之诗意形象,可以说吉利兰是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平湖秋月”这个西湖景点的主要特征。
    “三潭印月”所表现的意境应该说跟“平湖秋月”相差无几,它也强调明月在湖面上的倒影和夜晚的宁静。所不同的是,在这儿的湖面上增加了三座瓶状的小石塔,分别标志着湖水的最深处,故俗称“三潭”。每当皓月当空的时候,人们便可以看到“三潭”中分别映衬有多个明月的别致奇景。清代诗人丁立诚有诗为证:“三潭塔分一月印,/一波影中一圆晕。/下弦无月怅夜游,塔里明灯火自流。/依然幻作三潭月,/波绿灯红斗颜色。/湖平风静波不兴,/繁星更放荷花灯。”[1]95另一位清代诗人陈璨也写道:“碧水光澄浸碧天,/玲珑塔底月轮悬。/冰壶抱影骊龙睡,/九颗明珠夜夜圆。”[1]95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位清代诗人在表现“三潭印月”这一景观时,主要还是以描绘外部景色为主,并未跳出传统描写手法的窠臼。但是美国女诗人吉利兰在下面这首诗中却独辟蹊径和诉诸想象力,着重刻画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Three Pools and the Printed Moon
    It is the Time of Growing Corn,
    In sibilant whispers
    The Spirits of the Corn converse with one another.
    Their soft silks rustle
    As they speak.
    Standing besides the Three Pools, they shiver,
    Saying, “We have seen a strange thing
    This night!
    We have seen Three Moons a-quiver,
    Printed on the shimmering satin waters
    Of the Three Pools.”[6]
    三潭印月
    这正是谷物生长的季节。
    那些神祇精灵们
    似乎相互在窃窃私语。
    他们闲聊时
    身上轻柔的绸衣窸窣作响。
    站在三潭边,他们颤抖着
    说道,“我们见证了一个奇景,
    就在今天晚上!
    我们看见有三个月亮颤颤巍巍,
    倒映在三潭那闪烁如丝缎的
    平静水面上。”
    诗人在湖中赏月时,似乎看到了在石塔的阴影中聚集了一些“神祇精灵”。她凝神屏息,终于偷听到了这些精灵们的窃窃私语,原来后者为三潭上出现三个月亮的奇景而感到震惊。诗中那些所谓的“神祇精灵”,可以被视作是诗人心灵的一种投射,它们所说的那番话实际上反映出了诗人自己在看到三潭三月这一奇景时的诧异心情。
    “花港观鱼”这一西湖景点的特色就在于表现南宋内侍官卢允升庭院园林中的花卉与鱼池中的金鱼交相辉映。这一特征在乾隆皇帝的品题赋诗中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⑩[4]28明代诗人王瀛也曾在此触景生情,将欣赏园中美景的自己比作了池中的游鱼:“水上新红漾碧虚,/卢园景物尽邱墟。就中只觉游鱼乐,我亦忘机乐似鱼。”[1]81可是美国女诗人吉利兰对此西湖经典美景则有另一种不同的理解:
    The Lagoon of Fish and Flowers
    Surely
    The Gods have been walking
    Upon these waters,
    For all the lotus buds are tipped with crimson,
    And the very fish
    Are sheathed in gold and silver. [7]
    花港观鱼
    当然
    肯定有神仙曾行走在
    这片湖面上,
    因为荷花花蕾顶都呈绯红色,
    就连水中的小鱼儿
    也涂上了一层金银。
    在她看来,池中绯红色的荷花花蕾与水中呈金色或银色的游鱼等绮丽景色无疑是神迹所致,就像西方神话传说中的点金术。她在上面这首短小的诗歌中暗示,这个景点的风光美轮美奂,显然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奇迹。
    “雷峰夕照”曾被康熙皇帝改为“雷峰西照”,乾隆皇帝在为这一景点品题赋诗时也采用了这一说法。顾名思义,它所指的应该是夕阳斜照在雷峰塔上的壮丽景色。乾隆皇帝用近乎于口语的直白语言描绘了这一景观:“何处高峰无夕照,/斜阳此地独标名。/钱王遗迹犹堪指,/爱是山头塔影斜。”(11)[4]29综观其他所有描绘这一景点的中文诗歌,几乎都把它理解为是“孤峰斜映夕阳红”(12)[1]98的。然而,别出心裁的美国女诗人吉利兰在下面这首诗中却提出了一个似乎与别人完全不同的阐释:
    Evening Illumination of Thunder Peak
    The wind from the west
    Had blown off the tinted petals
    From the peach trees
    To drop them on the snowy shoulder
    Of Thunder Peak.
    The curving silver needle
    Of the new moon
    Embroiders glittering golden beads
    Upon the darkening canopy
    Of night. [8]
    雷峰夕照
    飕飕西风
    从桃花树上
    吹走了粉色的花瓣,
    宛如一根银针,
    在夜晚的深色天幕上
    针脚细腻地绣出了一颗颗
    闪亮的金珠。
    把它们撒在雷峰那雪白的
    山脊之上。
    那曲线优美的新月
    首先,她把“夕照”理解为夜空中的月亮,月光倾泻在大地上,将雷峰塔所在的那个小山丘上染得雪白。西风骤起,将粉色花瓣从桃花树上刮落,并将它们撒在雪白的山脊上。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图景。但更为绝妙的是,诗人把新月比做了“一根银针”,后者居然在“深色天幕”上用细腻的针脚绣出了“一颗颗闪亮的金珠”,也就是满天的繁星。吉利兰的这种全新的阐释是否能够成立呢?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诗无达诂,“夕”在中文里确实有泛指夜晚的含义,况且吉利兰对于雷峰塔夜景的描写也的确创意独特,意境优美。
    雷峰塔东北面不远之处便是“西湖十景”的另一个景点“柳浪闻莺”。这儿原本是南宋时期的御花园,但是到了清末民初,这个景点已经是破败不堪,只剩下了湖畔的一片残败的柳树林和在林中啼啭不已的黄莺。乾隆皇帝的题诗总的来说对其描绘还是相当准确的:“那论清波与涌金,/春来树树绿阴深;/闲关几啭供清听,/还似年时步上林。”(13)[4]28其他关于这一景点的诗歌,大都也都是极力渲染柳阴和莺声。如明代诗人王瀛的同名诗作:“杨柳丝丝弄晓晴,/画桥春色最关情。/流莺不解兴亡恨,/犹傍南园弄巧声。”[1]76另一位明代诗人万达甫也随声附和道:“柳阴深霭玉壶清,/碧浪摇空舞袖轻。/林外莺声听不尽,/画船何处又吹笙。”[1]77可是当美国女诗人吉利兰来到这儿的时候,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行走在西子湖畔的柳树林里,她所体验到的是一种悲凉之情,耳旁回响的也非流莺的啼啭,而是在空中盘旋之老鹰的凄厉悲鸣。于是她大胆地把“柳浪闻莺”的出处跟一则来路不明的民间传说联系到了一起:
    Willow Bay
    All day long
    The eagles have cried and circled above the Bay.
    The willows on the shore
    Are trembling in consternation,
    Are sighing and weeping;
    For the Queen of Willows has fallen,
    Drowned in the treacherous tide.
    Her long hair floats on the green water
    Like ribbons of silver.
    The eagles cry:
    “Farewell !”[9]
    柳浪闻莺
    一整天
    老鹰呼叫着在湖面上空盘旋。
    湖畔的杨柳树
    都惊恐地战栗不已,
    叹息着饮泣吞声;
    因为柳后(14)已经逝去,
    淹死在浪潮之中。
    她的秀发恰似银丝
    在澄澈晶莹的水面漂浮。
    老鹰在呼唤,
    “一路平安!”
    老鹰的悲鸣原来是因为“柳后”的辞世。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儿所提及的“柳后”应该是指明清之交的江南名妓柳如是。跟大名鼎鼎的苏小小一样,柳如是也是以美貌和诗才而声名鹊起的。我国史学大师陈寅恪对于这位才女推崇备至,曾花费十年的精力,著有长达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据说她于1638—1640年间曾寓居杭州,浪迹西湖,并且在这儿结识并最终嫁给了常熟名儒钱谦益。1664年,钱谦益去世后不久,她也殉节自尽,香消玉殒,留下了一段浪漫而悲凉的传说。[10]吉利兰诗中所表现“柳后”尸体在西湖中漂浮的意象不由使人联想起莎剧《哈姆雷特》中欧菲莉亚落水溺毙后尸体在撒满花瓣的小溪里漂浮的那个浪漫场景。毫无疑问,她的这首英文诗对于“柳浪闻莺”这一景点来说,堪称是一种颠覆性的阐释。
    “曲院风荷”是吉利兰西湖组诗中的最后一首压轴之作。诗人一扫在前一首诗歌中所表达的忧郁心情,主动邀请新婚的丈夫去“曲院风荷的湖边小径”探幽,以领略西湖边那片闻名遐迩的“花卉海洋”。
    The Winding Hall of Fragrant Breezes
    Come with me, my beloved!
    We will wander
    Down the Winding Hall of Fragrant Breezes.
    Where the sun thrusts golden spears
    Through the dark clouds of great pine-trees.
    We will walk softly over the perfumed needles
    To the fields of Chrysanthemum,
    And there plunge headlong into a pungent rainbow sea
    Of bloom. [11]
    曲院风荷
    随我来吧,我的爱人!
    让我们去漫步在
    曲院风荷的湖边小径,
    那儿有金色的阳光
    穿透那茂密的松林。
    我们将踩着柔软清香的松针
    走向那盛开菊花的田野,
    然后一头扎进那浓香的彩虹般
    花卉海洋。
    诗首“Come with me,my beloved !”(“随我来吧,我的爱人!”)这一熟悉的诗句立即使我们联想到西方悠久的抒情田园诗传统。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诗人马娄的一首著名爱情诗便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的:“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And we will all the pleasures prove…”[12](“随我来吧,我的爱人!/我们将体验所有的欢乐……”)。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另一首爱情诗也是以几乎同样的诗句作为导言的:“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And we will some new pleasures prove…”[13](“随我来吧,我的爱人!/我们将体验某种新的欢乐……”)。曲院风荷这一西湖景点主要分为曲院、风荷、滨湖密林等不同景区。诗中三至七行的描写显然指的是滨湖密林,那儿原有“茂密的松林”,现在则已经改种了江南特有的一种珍稀树种——水杉;而诗人所提及的菊花也是颇具地方色彩的杭州本地花卉品种,自南宋以来,杭州的前身临安就已经有了定期举办以菊花为主的花会这一传统。诗歌最后一行中的“花卉海洋”指的则应该是这一景点中的“风荷”部分。清康熙年间,在与曲院相毗邻的岳湖上引种荷花,结果造就了那儿“千层翠盖万红妆”(15)[1]94的壮观景象。
    
    
在《文化艺术研究》的第二卷第五期(总第八期)上,我曾经撰文介绍过1925年7月专程来杭州度蜜月的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马尔智(Benjamin Franklin March,Jr)的杭州蜜月日记和他所拍摄的杭州和西湖老照片。[14]除了在蜜月期间每天记日记之外,文笔优美的马尔智也写了一些即兴的西湖风景诗,并且将他所描写的景色同时用照相的形式记录下来,放在诗歌的旁边,以构成一种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视觉效果。他的新婚妻子马饶道立(Dorothy Rowe March)也是一位爱好写作,并具有诗人气质的文艺青年。她是南京汇文书院圣道馆总教习,美以美会传教士饶合理(Henry Fleming Rowe)的长女,九岁时随父母来到中国,在南京一位中国阿妈的照顾下长大成人。早在结婚之前她就来过心仪已久的杭州,并用英语写下了西湖风景诗歌。这对新婚夫妇之所以选择杭州作为蜜月之旅的目的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西湖给新娘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女儿朱迪丝·马奇·戴维斯(Judith March Davis)于2010年1月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宝塔梦想家》(Pagoda Dreamer)[15],这是关于她父母的一部传记,其素材就是她母亲留下的书信。从1995年起,朱迪丝就陆续将父母的私人文件整理出来,捐赠给了马尔智曾经任职过的华盛顿美国国家博物馆史密森学会属下的弗利尔艺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其中包括了马尔智的日记(全名为《马氏(马饶道立、马尔智)回忆录》)、他所拍摄的中国老照片、马饶道立的书信,等等。在2012年3月底捐赠的最近一批档案资料中,就有马尔智和马饶道立所创作的西湖风景诗歌作品。(16)
    马尔智的下面这首诗歌作品写的是“三潭印月”。跟吉利兰一样,马尔智也为金色月亮倒映在平静湖面上的美景而感到了心灵的震撼。水面上的那轮圆月在他的眼里确实有点与众不同——“滴溜儿圆,光芒四射”,像一块天然的金锭。人们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赶到杭州来,为的就是想亲眼见识一下这旷世的奇景。
    Moon Gold
    The Three Pools of the Moon Reflection
    Caught the gold of the fifth month's moon,
    Full-rounded, tossed to them.
    The spirits knew this,
    Those who lurk in goldless depths.
    A poet knew this,
    Su, who put the stone pagodas there.
    We knew this,
    We who laughed as gold dripped from our fingers.
    Who would not com from half the world away
    To catch the gold the fifth month's full moon
    Tossed into the Three Moons of the Moon Reflection.
    (West Lake, 9 July 1925, B. M.)
    金色月亮
    平静的三潭印月
    映衬出农历五月的金色月亮,
    滴溜儿圆,光芒四射。
    魑魅魍魉们见过它。
    它们徘徊于暗无天日的深渊。
    有一位诗人见过它,
    那就是创建三潭的苏东坡。
    我们也曾亲眼目睹过,
    当碎金从指缝泻下时我们开怀大笑。
    谁能不千里迢迢地赶来,
    以见证农历五月的金色月亮
    一头扎进了三潭印月?
    (马尔智1925年7月9日于西湖)
    由于马尔智在诗歌的后面注明了写这首诗的日期,所以我们能够从他的杭州蜜月日记中找到当天他对自己和妻子如何去“三潭印月”游玩经过的描写:
    7月9日,星期四
    ……由于今天没下雨,天气又会变热,所以我们早上和中午都没有出门。但到了下午,我们决定去三潭印月,一方面是想泛舟湖上;另一方面也想去画那几座小巧玲珑的石塔的速写。我们乘船到小瀛洲的后门上岸,穿过竹径,来到了荷花池旁。眼前罕见的美景十分迷人,池水黑黝黝的,如林中深潭,如剔透的黑玉,又如精心打磨的漆器。在玻璃般的水面上,天鹅绒般柔软的莲叶亭亭玉立,纹丝不动,水银般的水珠在荷叶上熠熠闪光。……
    穿过九曲桥的另一段,在莲池南侧正对着湖面还有一座亭子。前面就是那三座小巧玲珑的石塔了。许多年前诗人苏东坡曾在那里竖过类似的宝塔,以镇压那些在深潭中兴风作浪的妖魔。我们画速写花了大约一个钟头的时间,接着突然意识到,已经快到了晚餐的时间,就赶忙回到船上,一路上把这座美丽的人工岛上的荷花池、九曲桥、假山、竹林、亭子又看了一遍。行船顶风,我就取来一支备用桨帮忙划水,到家吃晚餐还不算太迟。(17)
    这段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马尔智在上面这首诗中先后提及“魑魅魍魉”和“创建三潭的苏东坡”都看到过这一奇景,原来苏东坡建造潭中那三座玲珑宝塔的本意就是为了“镇压那些在深潭中兴风作浪的妖魔”。另外,马尔智和马饶道立显然是被倒映在三潭中的金色月亮所吸引,试图像一则中国成语所说的那样去“水中捞月”,其结果当然是一场空了。当他们的手指刚触及那“光芒四射”的金色月亮时,后者立即变成了从他们指缝里泻下的“碎金”,这也解释了他们为何要“开怀大笑”的原因。
    “玉泉鱼跃”分别是“西湖十八景”和“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其本意就是指原清涟寺或玉泉寺放生池中那些的大鲤鱼。马尔智在1925年7月12日的日记中也为我们详细阐述了他为什么要写以下这首关于这一景点的短诗:
    该寺的主要景观是院中一侧的鱼跃龙泉。水池面积和美国家庭院子中普通的游泳池差不多。水色如透明的碧玉。尽管池底并非清晰可鉴,但估计不会太深。池子中央有一尊小石塔,池子东边有一块平地和一座亭子,环池三面的回廊犹如后面寺院的门廊。回廊的扶栏边摆有桌椅,用来观鱼休憩。池子里游着中国很有名的鱼类——鲤鱼,约数百尾,长度从数寸到数尺不等,颜色各异,从黛墨到鲜亮的金红。当人们坐在桌边,拿出面粉和水混合做成的烤饼,掰碎撒到池中时,可以乐滋滋地看着鱼儿争食,在水中争先恐后地跃动。小甜饼、干果端上来是供来客享用的,而来客则往往用一些别的食物喂鱼。就这样,人们可以一直待下去,在回廊的阴凉中品茶。在池边观鱼之时,下面这首打油诗浮现于我的脑际:
    Carp in the Gem Spring
    Carp in the Gem Spring dance for biscuits,
    Men in offices dance for gold;
    I'll be a fish in the jade-green water free;
    Time enough to be a man when I'm old.
    (Gem Spring, 12 July 1925, B. M.)
    玉泉鱼跃
    鱼跃龙泉为烤饼,
    人斗职场为金钱,
    我欲为鱼尽逍遥,
    老来做人亦不迟。
    (马尔智1925年7月12日于玉泉)
    马尔智虽然谦称自己的诗作是“打油诗”,但我们若将它跟“玉泉之水清且涟,/大鱼游泳水底天”(18)[1]145一类的中文经典诗歌相比较的话,并不见得这首英语诗会显得有多么逊色。
    在同一则日记中,马尔智还详细记述了他们爬宝石山和游保俶塔的经过:
    由于昨天傍晚满天彩霞,我们就决定了今天一整天都到山中去远足,并吩咐厨师为我们备好随身携带的午饭。今天早晨,吃过早餐后,我们把午饭、几本书和纸笔装入帆布背包,向西湖的北岸出发。我们绕过了大佛寺,拾阶而上,终于到达了宝石山顶。尽管上山的路一片绿荫,我们还是爬得汗流满颊,一旦到了山顶开阔处,那习习凉风真让人满心欢喜。因其残存形状而俗称“针塔”或“针尖塔”的保俶塔始建于公元十世纪。它位于西湖北边山脊一翼,俯瞰西湖和杭州城,是最显眼的一个地标。宝塔高约100英尺,顶冠青铜塔尖,装饰有许多环和突起。木质的部分全都消失了,大部分的洞孔都已经被封死,但是有不少裂缝显示,人们曾经可以从塔身里面攀登到最高的第七层的。塔身上那些并非虚设,而是曾经使用过的窗口上那些大多数砖雕图案、叠瓦装饰和陶制外檐尚清晰可见。我使用旅行罗盘进行测量,发现此塔和已经毁坏的雷峰塔正好构成西湖的南北两极。
    马尔智之所以对保俶塔印象深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们来杭州度蜜月时临时借住在弘道女中一幢专供外教居住的小洋楼里。他和马饶道立每天傍晚都喜欢到该楼顶层的凉台上去眺望西湖的美景,而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每次都是这个位于不远处的保俶塔。为此,马尔智特意撰写了下面这篇短诗:
    Needle Pagoda
    “Heaven above, Hangchow below,”
    The ancient says, and they should know.
    They left a pagoda standing there,
    Like a needle piercing the upper air.
    And it joins Hangchow by its magic power,
    The moon and the stars and sunsets.
    (Hangchow, 25 July 1925, B. M.)
    保俶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古人之言贴切精当。
    宝石山顶尖塔屹立,
    恰如金针直刺青天。
    它用魔力将杭州连接到
    月亮、星星和落日之乡。
    (马尔智1925年7月25日于杭州)
    按照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建在山顶的宝塔除了镇妖驱魔和保佑平安等实用目的之外,而且还具有连接天地阴阳之功能。作为一名东亚艺术史专家,马尔智对于宝塔的这些特殊功能自然是了如指掌的。在马尔智和马饶道立的眼中,保俶塔就是神秘中国文化的一个具体象征,对于他们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这也就是为何朱迪丝会将其父母称作“宝塔梦想家”。[13]
    在2012年3月底捐赠给弗利尔艺术馆的马尔智家庭档案中还有一首饶道立在结婚之前写的西湖风景诗,马尔智也为该诗作配上了照片。诗歌所描述的对象是位于灵隐寺西北巢枸坞的韬光寺。这座古老的佛寺在当时就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根据中国的民间传说,作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经在寺内的丹涯宝洞里炼过仙丹,他的女弟子何仙姑也曾经在此地修炼过多年。饶道立在一个下雨天独自游览韬光寺时,被空无一人的“吕祖炼丹台”前两支点燃的红蜡烛和焚香所深深吸引:
    Red Candles and Incense
    Between tall bamboo trees,
    Stone step above stone step,
    Up to the Temple of Secluded Light
    And up beyond
    To the Pavilion of Refined Elixir.
    And all day the rain.
    I passed no other pilgrim
    And at the Pavilion there was none.
    Yet in the Cave of Mystery,
    Before the Red Cliff God,
    There burned two crimson candles
    And ten sticks of“fragrant smoke.”
    I wondered whence they came.
    (Unity 15 May 1924, Dorothy Rowe)
    红蜡烛与焚香
    在高大茂密的竹林之间,
    有一条石阶路层层叠叠,
    将善男信女引向韬光庵,
    再往上
    还可通向那炼丹亭(19)。
    一整天雨淅淅下个不停。
    一路上没遇见什么香客,
    炼丹亭也空无一人。
    然而丹涯宝洞里面,
    就在吕祖炼丹台前,
    却燃着两支朱红蜡烛
    和十炷“天竺焚香”。
    我很想知道它们来自何方。
    (饶道立1924年5月15日于韬光)
    寂静的林间小径、淅淅的梅雨季节、空灵的千年古寺,以及空无一人的丹涯宝洞里那点燃的“两支朱红蜡烛”和“十炷‘天竺焚香’”——这些意象鲜明的生动细节所渲染和烘托出来的一种自省而专注的禅思境界令诗人和读者均神往不已。
    回顾上面所介绍和分析的十首英语西湖风景短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即外国人在欣赏杭州西湖的美丽风景时,往往会具有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并且经常给中国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就英语诗歌本身的技巧而言,美国女诗人吉利兰的作品似乎更为成熟;但马尔智善于将诗歌的主题跟自己的摄影作品结合起来,从而能让读者获得一种更加直观的感官享受;他妻子马饶道立则更善于利用细腻的感受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对于喜欢冥思的读者可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这些用英语为媒介的西湖风景诗跟传统意义上的中文西湖风景诗是完全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就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澳、加、新等国家的广大观众和读者群而言,这些英语诗歌作品对于推介杭州西湖甚至也许是一种更好的媒介。
    注释:
    
①“西湖十景”开始形成于南宋时期,其称呼在乾隆皇帝御笔为其题写石碑后定形。它们分别是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西湖十八景”形成于清雍正年间,泛指浙江总督李卫疏浚西湖和整顿周边景区而修复的新景观。它们分别是湖山春社、功德崇坊、玉带晴虹、海霞西爽、梅林归鹤、鱼沼秋蓉、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及西溪探梅。“西湖二十四景”则是清乾隆后期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其中有十三景的名称直接来自“西湖十八景”。它们分别是湖山春社、宝石凤亭、玉带晴虹、吴山大观、梅林归鹤、湖心平眺、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天竺香市、韬光观海、云栖梵径、西溪探梅、小有天园、漪园湖亭、留余山居、篁岭卷阿、吟香别业、瑞石古洞、黄龙积翠、香台普观、澄观台、六和塔、述古堂。
    ②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之二。
    ③林升:《题临安邸》。
    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
    ⑤“行在”(Quinsai)是指行都,即南宋的首都临安(杭州)。
    ⑥根据在互联网上能够查到的资料,仅在这一时间段内,吉利兰发表的诗歌作品就有以下这十四篇:“Deserted Farm,”American Mercury, December 1935, p. 403; “Tears for My Country,”American Mercury, July 1938, p. 403. “Pavilion of the Peaceful Lake,”Poetry, April 1935, p. 22; “Three Pools and the Painted Moon,”Poetry, April 1935, ”pp. 22-23; “The Lagoon of Fish and Flowers,” Poetry, April 1935, p.23; “Evening Illumination of Thunder Peak,” Poetry, April 1935, p. 23; “Willow Bay,” Poetry, April 1935, p. 24; “The Winding Hall of Fragrant Breezes,” Poetry, April 1935, p. 24; “Moon Magic,” Poetry, February 1937, p. 260; “Nostalgia,” Poetry, February 1937, pp. 260-261; “Gray Pigeons,” Poetry, February 1937, p. 261. “The Old House on the Hill,”Weird Tales Magazine, December 1937. “Wings,”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Oct. 29, 1938.
    ⑦该报道是由凯特·梅纳德(Kate Maynard)于2009年上传到互联网上的。
    ⑧载于《杭州府志》首卷之二,高宗纯皇帝题“平湖秋月”。
    ⑨以下英语诗歌的中译文均为本文作者所译。
    ⑩载于《杭州府志》首卷之二,高宗纯皇帝题“花港观鱼”。
    (11)载于《杭州府志》首卷之二,高宗纯皇帝题“雷峰西照”。
    (12)(清)许承祖:《雷峰塔》第4行。
    (13)载于《杭州府志》首卷之二,高宗纯皇帝题“花港观鱼”。
    (14)即指江南名妓柳如是,她与名儒丈夫钱谦益在杭州西湖结识。1644年,钱谦益去世之后,柳如是也用三尺白绫悬梁自尽。诗人显然是根据一则民间传说,将柳如是跟“柳浪闻莺”的来历联系了起来。
    (15)杨万里:《清晓湖上》。
    (16)2009年11月,浙江大学沈弘工作室曾经与美国弗利尔艺术馆和杭州唐云艺术馆合作举办过马尔智杭州蜜月老照片和日记的展览,所以我跟美国弗利尔艺术馆的档案部负责人戴维·霍格比较熟悉。2012年3月中旬,我趁去美国华盛顿市开会的机会专门去弗利尔艺术馆参观了档案部的藏品。戴维向我介绍了朱迪丝写她母亲的那部传记,并且告诉我,他即将去她家接收一批最新整理出来的档案。我回到杭州之后,戴维就在电子邮件里附来了马尔智和马饶道立的几首西湖风景诗歌作品,并惠允我将它们译成中文。在此特向他表示感谢。
    (17)马尔智杭州蜜月日记的原文由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弗列尔艺术馆提供,并由浙江大学的沈弘工作室译成中文。该译文尚未正式出版,本文中引述的日记译文出处均同此。
    (18)(清)丁立诚:《清涟寺斋鱼》。
    (19)即位于丹涯宝洞前的观海亭。
    参考文献:
    
[1]杭州市园林管理局.西湖诗词选[M].杭州:浙江日报编辑部,1979.
    [2]孙燕.走出去,让全世界都来粉西湖[N].钱江晚报,2012-06-21.
    [3]www.gillilandtrails.org/documents/.../marriage-RVGillilandWed.rtf[EB/OL].
    [4]杭州府志:首卷之二[M].
    [5]Winona Montgomery Gilliland. Pavilion of the Peaceful Lake [J]. Poetry, 1935(April): 22.
    [6]Winona Montgomery Gilliland. Three Pools and the Painted Moon [J]. Poetry, 1935 (April): 22-23.
    [7]Winona Montgomery Gilliland. The Lagoon of Fish and Flowers [J]. Poetry, 1935 (April): 23.
    [8]Winona Montgomery Gilliland. Evening Illumination of Thunder Peak [J]. Poetry, 1935 (April): 23.
    [9]Winona Montgomery Gilliland. Willow Bay [J]. Poetry, 1935 (April): 24.
    [10]孙跃.西湖边的红颜[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79-88.
    [11]Winona Montgomery Gilliland. The Winding Hall of Fragrant Breezes [J]. Poetry, 1935 (April): 24.
    [12]Christopher Marlowe.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M]//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 I. Eds. M. H. Abrams et al. 5th 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6: 813.
    [13]John Donne. The Bait [M]//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 I. Eds. M. H. Abrams et al. 5th 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6: 1074.
    [14]沈弘.天堂城市中一曲柔美动人的抒情曲——论1925年马尔智的杭州西湖蜜月日记与照片[J].文化艺术研究,2009(5):15—28,彩页1—16.
    [15]Judith March Davis. Pagoda Dreamer[M].Minneapolis,MN:Langdon Street Press,2010.
     
    责任编辑:张雨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