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天先生是我的挚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就已相识。虽然天南地北、相隔甚远,但共同从事的文学艺术事业将我们联系在一起,且结下深厚友情。蒯天先生在小说、戏剧、散文创作上成就不菲,如小说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优秀作品奖,散文曾获全国冰心散文奖,戏剧曾先后4次获中国戏剧文学奖。 作为青年作家,蒯天先生还先后推出一系列颇有力度的报告文学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文化报》、《华夏时报》上发表,并引起强烈反响。随着《东方大港梦》(与他人合作)一举夺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红土地上的路》获《文汇报》报告文学奖,他的报告文学愈益受到人们注目。 近来,蒯天先生将自己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报告文学集结出版,并嘱我作序。其实,我非道中人,只能出于工作原因及对蒯天先生的钦佩而勉为其难、寥寥数语,以志祝贺! 蒯天先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却能执着于文学创作。他为人谦和儒雅、热情豪爽、聪明睿智,凡所从事的工作,都务求做得最好最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的许多报告文学作品,一经拜读便令我受益匪浅。 这些年来,我们的报告文学创作确有长足发展。不过,就总体情况而言,略显阴柔有余、刚性不足;婉约、深沉之作居多,率直、昂扬之风不盛。作为一个乃至一群作家的刻意追求与艺术风格,这不仅无可厚非,而且也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应地位。但是,如果将它们作为一个时期的总体格调加以把握,就不免略显缺憾。蒯天先生的系列报告文学则不然,他的作品有一种昂扬的格调、催人奋发的力量。与他的小说创作中最擅长刻画男子汉形象一样,他的报告文学的主角也大多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上的男性“领头羊”。他们有县委书记、经理、厂长等等。这些人职务不同、年龄有别、性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有一种豪迈的气质,都积极进取、锐意革新、英气勃勃,在各自岗位上创造了辉煌。自然,创业的道路荆棘丛生、充满艰难险阻,使它的的主人公往往都在近乎“荒漠”的基点上起步,但他们犹如一块块燧石在艰难险阻的重重敲击下不断迸出火花,其形象被映照得异样光彩照人。 在《红土地上的路》中,主人公江苏东海县委书记吴加庆刚一上任,所面对的是东海西部11个乡镇、两个国营场、173个行政村、30万人、7万余农户所赖以生存的花岗片磨岩丘陵。它海拔落差2——125米,岗岭起伏,有田无土,有山无石,有河无水,有水倒流,平均亩产和人均产粮分别比全县平均水平低81斤和409斤。人们吃的是玉米、高粱、山芋,住的是土屋。它激发了这位有高度责任心的县委书记的紧迫感:“我们今天应该担起开发西部山区的担子。今天不担,明天、后天总会有人担的。我们今天的县委能将这副担子留给下届县委吗?”真乃掷地有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