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佛道天国的人间范本——论中国古代寺观壁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周成 参加讨论

     佛光寺东大殿佛座毗沙门天王降魔图(唐) 华严寺大雄宝殿东壁千手千眼观音图(清) 永乐宫三清殿西壁朝元图(元)
     寺观壁画溯源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形成于汉代佛教输入和道教兴起之后。不过,其源流则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宗教和各类祭祀建筑内的形形色色的壁画。早在1983年开始陆续发掘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女神庙内,就发现了绘有赭、黄、白色相间的三角纹等几何图案的壁画残块,制作时间应在距今5000年前。随后,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居住遗址还发现围绕死者驱妖作法的地画,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内可见热烈奔放的原始舞蹈图案。进入夏商周以后,随着各类宫廷与祭祀建筑的兴起,“成教化、助人伦”的大量壁画应运而生。
    秦汉以来,特别是从西汉开始,佛教自古印度经西域一带传入中原内地。《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引《魏略·西戎传》指出:“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东汉末年牟子所撰《理惑论》中称:“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骑万乘,绕塔三匝。”据此,《魏书·释老志》更有明确的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上述史料应为汉魏佛寺绘有精美壁画的形象记录。至于战国兴起的黄老之术逐渐演变为受到宫廷民间在殿堂置像、画壁、礼拜的道教,应该与佛教大量传入的东汉同时。据《后汉书·孝桓帝纪》所载: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春二月,桓帝派中常侍左悺到苦县祀老子。其中还说桓帝在皇宫内“饰芳林而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由于佛教传入之初曾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与黄老道家学说相并列,所以在汉魏时期的佛道两教都利用了当时的传统殿堂,配置浮图(佛塔)等各自的祭祀偶像,形成了早期的寺观礼拜场所。
    魏晋南北朝,政权割据,战乱不止,生活于水火的人们更加祈求佛道天国的救赎,寺庙道观据此陆续兴建。仅以东晋为例,就建有佛寺1768所,出现了曹不兴、张墨、卫协、顾恺之、戴逵等佛画名家。南北朝时期见于记载的寺观壁画虽然不多,但是仍然留下了杨子华、张僧繇、曹仲达等画家创作佛寺壁画的传奇故事,另外从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的同期佛教壁画也可以了解当时寺观壁画的题材、内容和绘制水平。
    隋唐统一,中外文化加速融合,佛道两教据此得以复兴。隋时有名的画家展子虔、董伯仁和号称“三绝”的杨契丹、田僧亮、郑法士都是在寺观留下佳作的佛画高手。展子虔创作了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法华经变。董伯仁开创了具有世间生活场景的大型弥勒经变。唐前期的贞观、天宝年间,社会繁盛,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各地寺院已达3700余所,都城长安就建有寺观150多所,绘塑名家云集,涌现出张孝师、范长寿、尉迟乙僧、吴道子等壁画大师。这时的佛教壁画种类繁多,形制壮阔,有西方净土、弥勒下生、药师、法华、华严、金刚、本行、降魔、涅槃、地狱经变等,还有帝释、梵王、天王、菩萨和部众诸像。道教图像如玄元真、天师真和龙虎君明真经变等,还出现了“画圣”吴道子在东都洛阳弘道观所绘的“满壁风动”的唐玄宗东封泰山归来图和五圣千官图等大型作品。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灭法”之前,大中寺院达到4600座,小庙为40000所。据《历代名画记》所载,唐时两京及外州寺观壁画就有近70处之多,寺观壁画创作进入中国古代最为壮丽辉煌的时期。
    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社会动荡分裂,特别是“会昌灭法”后寺庙多毁,壁画名家星散各地,中原寺观壁画传统也因此流布各地。当时西蜀、南唐建有专门的画院,管辖区域内的寺观壁画有所复兴。两宋时期,尽管有辽、回鹘、西夏、金的割据对峙,不过统治者们为了安抚人心都倡导与信奉佛教或者道教,各自辖区内均寺观林立。宋辽金各地的画家在继承隋唐画风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寺观壁画艺术。北宋初年专门设立翰林图画院,来自中原、南唐、西蜀的道释名家众多。其中来自契丹涿郡的画院待诏高益在东京汴梁的相国寺大殿两廊画阿育王变相和供养乐部,因其精妙深得宋太宗的赏识。画院的高文进、王道真等高手在相国寺也有佳作陈列。另外,北宋不断兴建道观,在京师新修的上清太平宫、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和五岳观内都有名家壁画。宋真宗为藻绘玉清昭应宫精选百名画师,由武宗元、王拙分领左右两部,共同创作了500灵官、众天女朝元的巨幅壁画,张昉则在三清殿绘制了丈余高的天女奏乐像。除了文献史料,现存于山西、辽宁、吉林、宁夏、新疆等地寺庙道观的宋、辽、金、西夏、回鹘时期的壁画就是其发展水平的形象写照。
    元明清各代统治者为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儒释道三教兼容,尤以喇嘛教在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原和东北一带获得空前发展,大大小小的庙宇宫观遍布辽阔的疆域。据《元史》卷十六记载,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全国寺院达到42318所。清康熙年间,寺院已高达80000所。其间道教亦有很大发展,道观神祠的兴建藻绘也极为隆盛。元明之际,文人画兴起,寺观壁画不再像唐宋时由吴道子、武宗元等著名画家挥毫制作,而是改为民间画工传承相袭。由于儒释道三教相互渗透,使寺观壁画的内容题材更加复杂多样;由于元代戏曲、明清小说和说唱艺术的影响,使寺观壁画的构图形式更加趋于折子戏与章回体的连环画面;由于民间师徒的粉本描摹传承和他们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大量运用,也使寺观壁画总体上趋向程式化与世俗化。据此而论,尽管在这一时期也继续出现了像山西永乐宫元代巨幅壁画、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等精品佳作,但也为清代寺观壁画普遍出现的题材陈旧、形象苍白、技法平庸和制作粗糙埋下了伏笔。中国古代寺观壁画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留下辉煌成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与衰亡。
    寺观壁画精品赏析
    我国古代寺观壁画尽管伴随各地寺庙道观的兴建流传很广,但是现存的时代最早、传承有序、数量最多的则非山西省莫属。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所存古建筑的数量之多和历史之久堪称全国之冠。据调查,山西寺观壁画现存约7392平方米,分布在各地70多座寺庙道观。其中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寺观壁画37平方米就保存在五台佛光寺东大殿,五代壁画33平方米分布在平顺大云院正殿,辽代壁画145平方米分布在应县木塔和灵丘觉山寺舍利塔,宋代壁画87平方米分布在高平县开化寺大雄宝殿,金代壁画443平方米分布在繁峙岩山寺前殿和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元代壁画1437平方米分布在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和稷山青龙寺诸殿,明代壁画2300平方米分布在平遥双林寺等32座寺观,清代壁画2910平方米分布在大同华严寺等29座寺观。下面遵循其创作时代,择其少量精华,以供读者欣赏:
    ⒈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佛光寺位于五台县豆村北侧的佛光山腰,坐东向西,北魏孝文帝时期创建,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东大殿位居最后,居高临下。此殿彩塑、壁画、墨书题记和木构建筑四种唐代艺术荟萃一堂,弥足珍贵。大殿内槽栱眼壁外侧和佛座背面保留晚唐壁画15幅,面积约37平方米。这是国内现存寺观中仅有的唐代壁画。其中前槽北次间为说法图、两梢间为云气,左右两槽及后槽为诸菩萨像,画面色彩以青绿为主,除了赭石和石绿,多已变成铁青色,绘画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同期壁画颇多相似之处。明间佛座背面束腰部分绘毗沙门天王和力士手执武器降魔镇妖,中间侍立一位头戴花冠的天女呈现惊恐状。画面形象生动,衣带飞扬,墨线简练,设色以朱砂、石绿和土黄为主,焦墨淡彩,唐代壁画大师吴道子的画风犹存。
    ⒉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宋代壁画。开化寺位于高平县陈岖村西北2公里的舍利山腰,创建于后唐同光年间。寺内大雄宝殿建成于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根据碑文和墨书题记可知,现存东、西、北壁的三铺壁画为画师郭发同期所作。东壁为佛传连环画面,惜已漫漶不清。西壁为该殿壁画的精华所在,中部绘释迦说法图,两侧绘本生经变。北壁为鹿女本生、西方净土变等。开化寺壁画构图严谨,景物写实,设色艳丽,笔法遒劲细密,冠带服饰精致,建筑界画工整,画面沥粉贴金,更增辉煌气势,堪称现存宋代寺观壁画代表作。
    ⒊山西繁峙岩山寺前殿金代壁画。岩山寺位于五台山北麓的繁峙县天岩村,建于北宋元丰至金代正隆年间。寺内建筑屡经修缮,惟前殿四周檐墙上的壁画仍为北宋宫廷画家王逵在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68岁时绘制完成。东壁为鬼子母经变,西壁绘释迦牟尼传记,北壁西侧有500商人风坠罗刹国的故事,东侧画一座七级浮屠。此殿壁画虽为佛教题材,实则以宋金时期宫廷、民间的真实场景穿插其间,天上人间、宫廷市井、山林园囿、大海行舟几乎无所不包,由此可以看到王逵对北宋汴梁和金上都的仔细观察和客观描绘。岩山寺壁画构图布局精妙,宫廷建筑壮丽,人物描绘生动,墨线勾勒准确,设色以青绿为主,风格古朴典雅,堪与唐宋金现存的卷轴名画相媲美。
    ⒋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永乐宫位于永济县永乐镇,上世纪60年代前期因治理黄河工程而迁建于芮城北面3公里的龙泉村附近。永乐宫规模雄伟,除了宫门,中轴线上的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均是元代建筑,其中绘满同时期的壁画,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堪称我国古代寺观壁画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三清殿壁画分布于殿内四壁和扇面墙内外,由洛阳画师马君祥等人在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绘制,内容为道府诸神394位朝谒元始天尊的宏大场面,主像高约3米,群像排列四五层之多,顾盼生姿,无一雷同。画面形象丰满圆润,衣纹勾勒一气呵成,青绿设色古朴庄重,服饰器具沥粉贴金,整体风格在沿袭唐宋遗韵的基础上通过写实创新而呈现富丽的风范。纯阳殿和重阳殿则用连环画的构图生动描绘了吕洞宾、王重阳升仙得道的传奇故事。
    ⒌山西新绛稷益庙正殿明代壁画。稷益庙位于新绛县城西南20公里的阳王村,是供奉后稷、伯益的庙堂,重建于明弘治年间。正殿五楹内的东、西、南三壁绘满壁画,总计130平方米,为绛州画师陈圆、翼城画师常儒等人在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所作,描绘稷益传说、官民朝圣、农夫耕作、山川园林等生动场面,与寺观主要展示道释、水陆画相比较,可谓独树一帜。此庙壁画山林素雅,人物秀美,服饰艳丽,线描精细,青绿中略施富丽的黄色,体现出明代寺观壁画的秀雅风韵。
    ⒍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清代壁画。华严寺位于大同市区西隅,寺内的大雄宝殿面宽9间,进深10椽,为我国现存最大的辽建金修的木构佛殿。尽管殿内壁画是清代画师董安等人的重绘之作,不过内容丰富,设计周密,画面宏阔,精细描绘出释迦说法、七地九会、西方三圣、千手观音、善财童子和善男信女等数以千计的佛教形象,总面积高达889平方米。一座殿堂内绘制如此鸿篇巨制,在全国古代寺观中可谓惟一的实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