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宫廷御砚松花石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吉林日报 沈景春 参加讨论


    
     
    文玩界有一句老话叫做:文器一件,佳话千年。而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砚”,其佳话之绵长又岂是时间的长度所能承载?伴随着一本本《砚谱》的流传,欧阳修、苏东坡、米芾、纪晓岚、高凤翰等等历史文化大家的风姿,就像砚池中永远的文化倒影,至今令深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心旌摇荡。
    古往今来,在由《砚谱》和藏品构筑而成的砚文化史册中,《西清研谱》可谓级别最高,种类最全。因为它是乾隆皇帝钦定的《四库全书》之一,部分砚面上至今留有康雍乾三朝帝王的铭文手泽,这是历代文人砚所不可企及的,尤其是载于附录之首的六方松花石宫廷御砚更是大清王朝盛世的见证,是一件可以直接感知盛世帝王内政外交,治理天下乃至情感波澜的文房圣物,带有历史真实的体温。因此,自康熙大帝始便被称为“大清国宝”确属实至名归。
    关于松花石宫廷御砚的起源,最早的记载来自康熙皇帝亲撰的《松花石制砚说》:“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垒垒,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有取作砺具者。朕见之,以为此良砚材也。命工度其小大方圆,悉准古式,制砚若干方,磨隃糜试之,远胜绿端,即旧坑诸名产亦弗能出其右。爰装以锦匣,胪之棐几,俾日亲文墨,寒山磊石,洵厚幸矣。顾天地之生材甚伙,未必尽见收于世,若此石终埋没于荒烟蔓草而不一遇,岂不大可惜哉。朕御极以来,恒念山林薮泽必有隐伏沉沦之士,屡诏征求,多方甄录,用期野无遗佚,庶惬爱育人材之意,于制砚成而适有会也。故濡笔为之说。”
    《制砚说》本身没有标记具体写作时间,但其内容却绝非就砚而说砚,整篇围绕着的是对人才的渴望,对发掘人才征用人才的急迫心情。这就与写作的年代有关了,是什么背景让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的康熙面对一块石头发出如此浩叹呢?经查,原文收录在《圣祖仁皇帝御制文》第二集中,此集系康熙二十二年至三十六年所作,而这段时间正是康熙王朝从武定天下走向文治天下的开始。
    康熙二十三年,历时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刚刚平定。胸怀天下的康熙帝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敏锐地意识到:用武力平定一场叛乱耗去了八年时光,而要收服人心仅靠刀枪是不可能奏效的,甚至会出现更加可怕的反弹,只有通过文化的认同才能真正得到汉族士大夫阶层的政治认同。于是,我们从康熙多次御赐臣下松花石宫廷御砚的举措中,基本可以看出他先赐近侍文臣,再赐封疆大吏,后笼络年高德昭的政治策略。
    近侍文臣,是贯彻皇帝治理理念的源头,侍读翰林的政治认可,对天下士子影响巨大,于是,独具皇家血脉的松花石宫廷御砚便从文房器物摇身而成皇帝的代言。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入值南书房的侍读渔洋山人王士禛在其《香祖笔记》中记载:“十月二十七日,车驾回宫。御赐内直吏部尚书陈廷敬、右谕德查升各松花江石小研一方,色澹绿如洮石,腹有御书研铭八字,云‘以静为用,是以永年。’继又赐大学士张玉书、吴典、熊赐履、工部尚书王鸿绪各一方。鸿绪所得有倭漆研匣,匣中有御用墨四笏。时十一月,偶召张及王入南书房编次御书,得赐,因及吴、熊二公云。”
    文中提到的这几位,在当年的士林中可谓影响巨大:王士禛,清代汉臣充词臣的第一人,我们耳熟能详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这位诗坛盟主的作诗要诀;陈廷敬,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生前文坛政坛皆声名卓著,深得康熙敬重,逝世后康熙曾作《大学士陈廷敬挽诗》以抒怀念之情:“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其他几位如查升、张玉书、吴典、熊赐履等皆是名重当时,影响后世的重量级人物。最为重要的是,此等人物在得到皇上所赐的松花石宫廷御砚之后,所表现出的感激之情对士林所起到的影响不可低估。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四十二年正月初三日,时逢元旦佳节,康熙帝再次以松花石砚大量赏赐翰林院臣僚:“初三日已酉。早,上召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侍郎吴涵及翰林陈论等六十人至南书房,赐砥石山石砚,人各一方。揆叙、吴涵奏曰:臣等荷皇上殊恩,擢为翰林院掌院学士,方夙夜兢兢,未能仰报。今皇上特召臣等及众翰林官,各赐宝砚,向蒙圣恩遍赐臣等御书,又命翰林官轮班入直南书房,自古帝王宠遇词臣,未有若斯者。又以伊等寒素,月赐养马钱,加恩至此,诚非恒情所敢望其万一者。翰林诸臣自当人思感奋,砥行勤学。至臣二人仰沐圣恩,匪朝伊夕,感激情深,颂扬莫罄。此后惟当尽心鼓励,令众翰林读书立品,倘有似前不悛者,臣等必行察出,指名题参,恭请谢恩。众翰林官亦同奏曰:臣等蒙皇上洪恩,各赐宝砚,作养词臣,礼遇优渥,感恩深切,莫殚名言。惟日祝圣寿亿万年而已,恭请谢恩。奉旨:本日斋戒,着于初五日在衙门谢恩。”
    当一方御赐松花石砚完全成为翰林们顶礼膜拜的圣物之后,紧接着就是要让这皇家血脉延伸到各封疆大吏管辖的疆土之上了,这才是一切理念的落脚点,也是赐赠圣物的真正目的所在。《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四月,康熙帝第五次南巡:“己卯。赐江宁将军鄂罗舜、杭州将军宗室诺罗布、京口将军一等侯马三奇、江南江西总督阿山、福建浙江总督金世荣、安徽巡抚刘光美、江苏巡抚宋荦、浙江巡抚张泰交、福建巡抚李斯义、提督江南学政张廷枢、浙江提督王世臣、福建水师提督吴英、陆路提督梁鼐、衣各一袭。帽各一项。砚各一方。谕曰:朕缘服御节俭,故衣服等物,概不多制。今特照朕衣式制来、以赐尔等。尔等俱宜仰副朕意、勉作好官。”这次赏赐砚计13方。其中,被康熙誉为“清廉天下巡抚第一”的江苏巡抚宋荦在《迎銮二记》中记载,康熙帝三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在苏州,特赐他御制松花石砚一方。随后康熙帝由松江到浙江,四月十二日康熙帝回苏州后,十五日又赐他松花石大砚一方,迨宋荦送驾至珠梅闸。康熙帝特赐御书《制砚说》一卷。根据这些记载可以断定,宋荦之外的12人得到的也应当是松花石砚。
    这就是御砚的威力。面对令封疆大吏们顶礼膜拜的松花石砚,谁会想到,在长白山下,它仅仅是土著居民用来磨刀的石头。后世文人穷尽想象也无非是将它攀附于女娲补天剩下的弃物,即使再通灵,也无非是色泽的艳丽和质地的温润,而经过天子之手却一举成为立体的圣旨。当然,以康熙之雄才大略,松花砚的效能还远远没有结束,他要让这浩荡皇恩泽披天下。于是,他想到了敬老。要知道,敬老是汉民族文化中与血脉相连的重要传统,要将满族帝王对这种传统的认知广而告之,最佳的办法就是各地年高德昭的耆老了。
    据《康熙实录》记载:康熙五十二年三月,逢康熙帝六十寿诞,宫内举办第一次千叟宴:二十五日,礼部等衙门引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大学士以下民以上至,康熙帝赐七十岁以上大学士李光地、王掞,尚书吴一蜚、陈诜,左都御史赵申乔,侍郎王顼龄、王原祁、廖腾煃,致仕尚书宋荦、许如霖,原任尚书徐元正,致仕侍郎仇兆鳌,暖帽各一顶,团龙缎袍挂各二件,松花石砚各一方;诰封尚书张烺,原任侍郎田种玉、李元振、彭会淇,原任廵抚宫梦仁凉帽各一顶,团龙缎袍挂各二件,松花石砚各一方,灵台郎刘一葵,原任谕徳秦松龄,暖帽各一顶,团龙纱袍挂各二件,松花石砚各一方;副都御史崔征璧,通政使郝惟谔,检讨严思位,春官正何君锡,原任少卿陈嘉绩,原任谕徳郑开极,原任苍梧道彭演,原任知县俞曰都,团龙纱袍挂各二件,松花石砚各一方;赐六十五岁以上尚书张鹏翮,胡会恩,侍郎李旭升,阮尔询,刘谦,内阁学士彭始摶,邹士璁,郎中许康锡,员外郎夏畴,监副臧积徳,致仕尚书徐潮,原任尚书王鸿绪,原任侍郎李录,予原任副都御史劳之辨,原任通政杨笃生,原任少卿朱廷,原任侍讲彭定求,原任谕德杨大鹤,原任赞善田成玉、尤珍、原任御史鹿宾松花石砚各一方,以上共计赏赐松花石砚48方。
    至此,一方本属文人案头的书写工具,经由康熙擢升,从南书房,到各巡抚衙门再到文人名士,一圈走下来,边疆平定,人心归附,大清江山逐步描绘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为辽阔的版图。时至今日,虽然御砚本身不再拥有帝王政治的任何色彩,但在全球化的商业帝国中,松花石宫廷御砚的传奇仍在继续: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上,康熙御制松花石龙马砚以425.6万元高价成交。
    编者附:
    松花石砚又称松花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以松花石为原料雕制而制成,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松花石砚与端砚、歙砚、红丝并称古代四大石质名砚。起源于明朝。清朝时被御封为宫廷专用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