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服饰背后的多重符码——从张爱玲的《更衣记》到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争鸣》2013年7期 张勐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张勐,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试图挟符号学为主要理论工具,经由对《更衣记》与《世纪末的华丽》中“服饰”的“细读”,窥探其背后繁复幽深的符码层次,继而穿梭于各层次之间彼此交错啮合、互动共生的文本缝隙,点破个中一二许未经人道的意味。
    张爱玲1943年发表《更衣记》①,朱天文1990年创作《世纪末的华丽》②,尽管二者既有散文与小说的文体之别,又有几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之隔,却无碍慧眼者以服饰为纽带,洞穿其间的貌合神契。如王德威称:“朱天文尽得张派真传。她避谈政治,却在绫罗绸缎间,编织了一则颓靡的政治寓言”③。笔者拟延此思路,将政治隐喻作为时装符码的一个指向,而借符号学的视角拓展出更多的层次。
    罗兰·巴特区分了三种“服装”:意象服装、书写服装与真实服装。意象服装“以摄影或绘图的形式呈现”;书写服装是用语言将服装“描述出来”;真实服装则是服装本身,意即作为“实体”的服装。④继而他强调了作为实体的“真实服装”与前者的截然之别:无论将服装诉诸摄影、绘图或语言,“我们所看到的,不外乎一件衣服的部分,一次个人的、某种环境下的使用情况,一种特定的穿着方式”,而非服装的“实体”。倘若将此观念移至欲分析的文本,那么,《更衣记》与《世纪末的华丽》作为张爱玲与朱天文各自的“书写服装”,必然带有“个人的、某种环境下”的特定印记,从而在服装的政治隐喻以外又透露出时代语境与个体旨趣两种新的符码层次。
    
    《更衣记》洋洋洒洒三百多年的“更衣”史,然其借由服饰符码交互于时代脉动的重笔、妙笔,乃是20世纪初到1940年代这一段。此时期,也恰值西方服饰文化强势进入继而如野草蔓长,迅速侵吞中国服饰领地的时段。东西方时装文化的冲撞交融,在《更衣记》中遂呈现出一股复杂暧昧的消长之势。有意思的是,自幼濡染西方文化又对中国文化顾盼流连的张爱玲,似乎本不该流露出多少情感偏袒,却终究难以端持超拔于两者的平正心态,称:“民国初年的时候,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衣领减低了不算,甚至被蠲免了的时候也有。领口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形,金刚钻形。白色丝质围巾四季都能用。白丝袜脚跟上的黑绣花,像虫的行列,蠕蠕爬到腿肚子上。交际花与妓女常常有戴平光眼镜以为美的。舶来品不分皂白的被接受,可见一斑。”民初西方服饰的舶来正如其整体文化的进入,张爱玲对此自是极尽揶揄。描摹各式形态领口的变化似乎不带感情,写到白丝袜上的黑绣花,却终究说其“像蠕蠕爬到腿肚子上的虫的行列”,如此不雅的比喻加上张爱玲惯有的怕虫情结,似可读出其对这场得自西方服饰灵感的结果甚是不喜。
    这种“不喜”恰如一个症候,昭显于文本每一次东西方文化、服饰的嫁接中:“那又是一个各趋极端的时代”,“在那歇斯底里的气氛里,‘元宝领’这东西产生了”,“这吓人的衣领与下面的一念柳腰完全不相称”……从中似可读出张爱玲对突兀、夸饰、极端的西方理念终究不亲不近,而暗自把持“均衡”“相称”、合度的中国传统服饰乃至文化审美理念。1920年的女人“受西方文化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使得初兴的旗袍严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风格,“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1930年“欧美流行着的双排纽扣的军人式的外套”,“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着拂地的丝绒长袍”,惹出这样“奇异的配搭,表面上无不激烈地唱高调。骨子里还是唯物主义者”。当然此中心态,我们仍可用对彼时大众嫁接方式的不满来予以注解;对于西方服饰本身的态度,张爱玲似乎缄口不言,却可从偶然闪现的叙述中管窥一二:“我们的时装不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实业,不比在巴黎,几个规模庞大的时装公司如Lelong’s Schiaparelli’s,垄断一切,影响及整个白种人的世界”;继而进一步阐述“我们的时装”与西方时装的多重差别。“白种人”这个符号引人注目,在此它恰是借由肤色、血统的语词能值而呈现出一种“他者”式的语境所指。联系前述,似可揣摩张爱玲对于西方服饰文化的不甚了解,她与这个外来物之间始终隔着一层“他者”的距离,因此也无意为其多着笔墨。《更衣记》在本质上写的是中国传统服饰的更迭,至于西方服饰的进入于“书写的服装”只是点缀、穿插,如微风过柳梢。
    较之《更衣记》宏阔的历史跨度,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写的则是临近世纪末,1990年前后的六七年。时既至此,西方现代服饰文化的理念已然取得了胜利,不仅统摄了讲求快捷、方便的大众服饰,且在时装设计领域的中心地带,最优秀的设计师几乎都盘踞欧美;东方的、中国的服饰理念,沦为间或刺激西方设计师灵感的点缀与参照。不禁唏嘘倘若张爱玲续写《更衣记》,行至1990年代她当如何着笔?在此时代语境下,《世纪末的华丽》似乎开始了昭告西方现代服饰一统天下的宣言之旅:加利亚诺、罗蜜欧吉格利、香奈儿、圣罗兰、李维、皮尔卡登,满眼晃过都是西方设计师设计的服饰品牌。
    然而米亚毕竟不尽然隶属于西方服饰:“复古走到今年春天,愈趋淫秽。东方式的淫,反穿绣袄的淫,米亚以行之经年领先米兰和巴黎”;“米亚闻见神秘麝香”,“印度的麝香黄”。“令人缅怀两百年前古英帝国,从殖民地进口的动物装饰品像野火烧遍欧洲大陆”——东方式的淫,东方的神秘麝香,东方古国印度、中国,古英帝国,殖民地装饰品,一系列服饰“符号”贯穿不远的词句阻隔,共同链接成一个“符号场”,它在在透显出东方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意味。只是这两个凸显西方霸权的理论语境,搭在米亚与隐含作者两个东方女子的混合视觉上,暗自蕴含了一层内在消解的反讽意味。朱天文的情节设置里也就兀自含带了悲悯的成分。这份刻意的悲悯许是一个隐喻,无根的米亚们穿着、换着再多的西方服饰也只能内涵空虚,一种对斩断了根脉的中国传统服饰的哀悼。
    如是观之,《世纪末的华丽》恰是经由胜利后的虚空反写了西方现代服饰的胜利;借一个看似俯首于西方服饰理念的米亚无意地表达了一种抵御。这次东西方服饰文化的角逐,在“书写的服装”中、在铺陈夸饰的极态写照下透出了忧虑,如同作者给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写下的悼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