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的必要性 处于世纪之交,总结百年的历史行程,展望未来新的前景,自然地成为思想文化界一个重要话题。人们因而常常谈到五四和五四精神,也这样那样地谈到鲁迅和鲁迅精神。...
不论怎么不愿听人议论新诗,也不能不承认其中确有需要我们反思之处,当此之时,听到新诗在“鲁迅文学奖”中“火”了一把,真似“柳暗花明”,为传来新诗走出低谷的信息而欣喜...
《收获》杂志2000年开设了“走近鲁迅”栏目,上半年3期,已见发表9篇有关鲁迅的文章,有回忆的、有对鲁迅思想、精神深入研究作出新解竭力颂扬的、也有对鲁迅为人为文作出审视、...
朱寿桐先生在2000年第3期《新文学史料》上发表的长文《日本博多湾风物与郭沫若研究的几个间题》,我饶有兴趣地拜读了,颇有获益。朱文最后一大段,论证了创造社成立时间。这一...
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贡献及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文学史已有公论。然而仅凭这些,诗人是无法获得超越历史时空的关注的。历史启示我们,愈是复杂的人物愈有魅力。当并不轰轰烈烈...
我目睹诗坛之怪现状已十年有余了。这十年,诗坛真个是“阶级斗争”最激烈的地方。但这并没有熄灭我对诗歌的那份偏爱,我依旧关注为数不多的我认为的几个特立独行的诗人,杨晓...
内容提要 如何分析徐志摩于情爱生活中的态度,以及由此引出相关的梁启超态度、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感情问题,苗雪原先生著文提出一连串新的见解。这些见解,证据不够充分,分析明...
从80年代开始,文学界的“阴盛阳衰”便成了一个经常被人谈论的话题。当政治经济的话题从文学主题的宝座上谦逊地退位以后,似乎男作家们也随之被挤到了文学园地的一隅,最精彩...
内容提要 胡尹强先生的新著《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富于个性与创意的解读。本文就“精神胜利法”是否成为“中国国民性痼疾的集合点”,...
读了邓晓芒先生1999年3月发表在《开放时代》的《当代女性文学的误置——〈一个人的战争〉和〈私人生活〉评析》受益匪浅。但笔者细读之余,对文中给当代女性文学总的价值定位和...
内容提要 我们可以同意葛红兵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评价,但他这种总体评价的思维方式和论证角度却是错误的,他的失误在于用一种简单的道德评价来对待异常复杂的作家及文学...
内容提要 执着于实有却又陷于虚无、坚持韧性反抗黑暗现实却又看不到未来出路和真正希望何在的先驱者们,在孤独地探寻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种矛盾、犹豫,紧张、对立...
世纪初那场白话与文言之争,即“五四”白话运动的是非功过虽说早有定论,事隔七十多年之后,运用新的视角对其重新评价,应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遗憾的是我们看到郑敏先生发表...
内容提要 “五四”新文学充分世界化只是一种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本位的文学。因此,中国新文学的母体不在西方,而在中国本土。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母体;辨析...
2002年第二期《探索与争鸣》杂志发表了刘东超先生《王朔与流氓文化》一文,该文对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之间发生的关于王朔问题的争论进行了诘难,该文态度中...
王朔作品的走俏并非今日始,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批评界对王朔作品取得的商业上的成功,毁誉参半,众说纷纭,褒贬之词呈势均力敌之状,似乎难分轩轾。一向老练沉稳的王蒙,在...
内容提要 沦陷区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多层次性、隐蔽性和寄生性。对其研究既要防止简单化,又要避免陷入“纯艺术”,只有详尽地占有材料,对作家作品进行具体分...
近年来,王朔一系列独特的“高论”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引得学者、作家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而且引起诸多“网虫”在网络上的讽刺挖苦“大战”。在当代社会,能在文化领域掀...
内容提要 文化大革命中,文艺工作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林彪、江青等人的专制统治进行了殊死的抗争,写下了当代文艺史上动人的一页。离开文化大革命的特定的政治环境,来苛求...
内容提要 编者按 随着世纪之交的临近,对百年进程的回顾总结日益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与世纪转型有关的现代性问题也引起了讨论。本期发表的杨春时、宋剑华两位作者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