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也谈沦陷区文学的评价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肖远新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沦陷区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多层次性、隐蔽性和寄生性。对其研究既要防止简单化,又要避免陷入“纯艺术”,只有详尽地占有材料,对作家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 沦陷区 文学 简单化 “纯艺术” 唯物主义
    看了陈辽《关于沦陷区文学评价中的几个问题》和钱理群《“言”与“不言”之间———沦陷区文学论》两篇大作(《文艺报》2000年1月11日),感慨很多,自然有不同想法,现在冒昧提出来,向两位先生和专家们请教。
    (一)
     有人对沦陷区文学作了这样一个总体描述:就各种倾向文学所占的比重而言,形象地说是两头小,中间大,呈橄榄形。占优势的,支配文坛的,既不是抗日的、爱国的进步文学,也不是媚日反共的汉奸文学,恰恰是那些政治态度不甚明显的文学。(胡凌芝《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特殊侧面———沦陷区文学面貌管窥》抗战文艺研究1986年第2期)如果这是一种常态,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我觉得陈辽先生对沦陷区文学的四分法,恐怕值得商榷。
     他说,沦陷区的作家作品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开展地下工作和坚持爱国立场的作家。一类是在文化领域为敌伪政权服务的作家。一类是以不同方式附敌的作家。一类是不知敌伪文学底细和真相,只出于爱好文学而写作的文学青年和由他们写出来的一些作品。当时他们还谈不上是作家,人数很少。他们在文艺报刊发表的文章也不多。(陈辽《关于沦陷区文学评价中的几个问题》见《文艺报》2000年1月11日)按照陈先生的意见,那就把沦陷区很多作家通统归到了“以不同方式附敌的作家”一类去了。人们不禁要问:在沦陷区除了少数的爱国作家,汉奸作家和不明真相的青年文学爱好者外,大多数的作家都是“以不同方式附敌的作家”了?看来,陈辽先生的四分法有一点简单化之嫌。比如,东北沦陷区,1938年,由日本人城岛舟礼创办的《明明》杂志,推出了“城岛文库”丛书,出版了古丁、小松、爵青、石军等人的作品。《明明》停刊后,其主要成员古丁、小松、爵青、疑迟、辛嘉、梅娘、励行健等人办《艺文志》季刊,鼓吹“纯艺术”,仍由城岛舟礼任社长,形成了艺术派。王秋莹、陈因在沈阳创办“文选刊行会”,出版《文选》季刊,批评《艺术志》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山丁、吴郎、金音、戈禾、扬叶在长春成立“文丛刊行会”,声援沈阳的“文选刊行会”。于是,形成了以王秋莹、袁犀、孟素、田文、山丁、田琅、金音、吴瑛等为主要成员的文选派。这两派作家,就他们的政治背景而言,大都有亲日派色彩。此外,东北沦陷区还涌现出了但娣、左蒂、朱女是等三十几个女作家。除了古丁(徐长吉)在伪满国务院任过职,在第二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提出“强调北边镇护的决意”案,有汉奸劣迹;疑迟、金音担任过视察员,作过“勤劳增产踏察报告”,积极为日伪政权服务;袁犀(赫庆松)、爵青、梅娘(孙加瑞)获得过大东亚文学奖之外,其它作家通统都是“以不同方式附敌的作家?”其实,这些作家的情况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得多。日伪用大东亚文学奖来笼络和控制中国作家,其阴谋是很明显的。但是,获奖者是由中国作家推荐,日本文学报国会认可的。而且,获奖者的情况各不相同。袁犀参与地下抗日活动,一直想离开沦陷区而不能。梅娘说,她当时写小说,是想在高压政策之下,谈点心里话,我们没有拿伪政府的钱,也没有受命于任何人去写作。我所追求的,是以人的良知来写作。因为这是文学的第一职责。我写的东西白纸黑字放在那里,可以接受检查。(《华北沦陷区文学暨专著“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学术讨论会综述》《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西安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