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王朔一系列独特的“高论”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引得学者、作家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而且引起诸多“网虫”在网络上的讽刺挖苦“大战”。在当代社会,能在文化领域掀起些波澜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这能让专家学者们有话可说、有题可作,能让大众消闲消食、解闷解气,仅凭这一点,王朔就是一个值得观察和解读的人物和文化现象。 一 当 前 对 王 朔 的 一 种 解读是将他和流氓文化联系起来,认为他和中国源远流长的流氓文化有着血缘关系。这便是王彬彬先生在 《中国流 氓 文 化 之 王 朔 正 传 》(《粤海风》2000年9—10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其理由是王朔继承了 “大院文化”。对此,葛红兵先生在 《别忘了,王朔只 有 一 个 》 (《粤 海 风 》2000年11—12期,以下简称葛文)一文中提出了商榷意见。不过,他并非否认王朔从属于流氓文化,而是认为“文化流氓和文化英雄只是一墙之隔”、 “文化流氓就是文化英雄的别名”。坦率地说,虽然王、葛二位先生的文章蕴含着一些正确的批判意向,但从概念应用到事实把握都明显存在着一些需要辨析的问题。 首先从流氓的概念谈起。在当代汉语中,流氓无疑是指不务正业、为非作夕、惹事生非的人,王朔小说中的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谁”便是这个意思。有时这个词的狭义仅指男女问题上作风不正派毒的人,在“耍流氓”“臭流氓”“女流氓”等词组中便是这种含义。根据流氓一词的意思,不难推理出流氓文化就是指社会上相当边缘化的一种文化,它采用的往往是一些非道德、违法纪的手段,对于民众的正常生活常有妨害,对于社会整体及其规范也常有破坏。当然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比如当社会动荡时,它对于打乱腐朽、陈旧的社会体制、伦理道德也具有某些积极功能。不过,从流氓文化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作用来看,无疑是负面作用要大得多,正面作用可以说相当微弱。这恐怕是绝大多数人不管是学者还是社会大众都承认的事实。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