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 ——与郑敏先生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范钦林 参加讨论

     世纪初那场白话与文言之争,即“五四”白话运动的是非功过虽说早有定论,事隔七十多年之后,运用新的视角对其重新评价,应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遗憾的是我们看到郑敏先生发表在《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题为《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以下简称《回顾》)一文,却对那场运动作了不很适当的评判。无疑郑敏先生是怀着学术探索的良好初衷,在回顾过去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新诗创作三次面临的道路选择,三次都与语言的转变有紧密关联的具体描述等方面确有精采之处。但综观《回顾》全篇。也确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将就有关问题发表一些粗略看法,并就如何评价这场运动就教于郑敏先生。
     关于“语言学本质上的错误”《回顾》在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时指出,文言文在20世纪已不称职是显然的,因而其受新文化新政治的冲击也是必然的。问题的关键不在汉语言文字的现代化改造本身,即文言文要不要改造,而在如何对其进行改造。《回顾》认为这种改造应在旧的本质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应当从推倒传统出发来加以革新。但从历史资料看来我们的白话文及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即胡适、陈独秀他们却是从推倒传统出发来革新汉语言文字的。这就犯了“语言学本质上的错误”。因为根据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这种“语言学本质”便是一个民族与它的母语之间的无选择的关系”,并且“语言总是前一个历史阶段的继承者”,“事实上没有一个社会,除了从祖先继承过来,而且照样接受的语言之外,还知道什么其它的母语”。这种语言的不可更改性在于“它是唯一任何社会成员都参与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稳定性在于它与社会生活的全面认同。”(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我与郑敏先生的分歧不在于对索绪尔理论的赞成与否,而主要在于对我们民族“母语”的理解。因为这种对于“母语”理解的分歧将直接影响到对胡、陈倡导白话文运动的不同评价。
     在《回顾》看来,我们民族的母语就是文言。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种观点有无其它理论依据,仅就《回顾》本文引为理论基石的索绪尔语言学理论而言,也是不能给予证明的。上文已经提到,索绪尔关于“母语”的定义是“唯一任何社会成员都参与的一种社会行为”,并且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认同”。那么文言是否具有索绪尔所规定的“母语”的语言品格呢?从文言数千年的运用史来看,并不具备这种品格。因为社会的“大多数”是被排除在文言的运用史之外的。至少说文言在其历史演进之中早已失去了母语的品格与地位。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文学评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