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篇正常的学术批评文章引起被批评者爆“粗口”的过激反应,看起来是个特例,却反映了学界在学术批评的常识上存在的问题。如果能通过这个问题,提高认知度,形成学术批评的共...
“季广茂事件”缘于钟华发表在《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的文章——《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迷失——评季广茂〈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的书评。钟华在文...
当代中国大陆的批评状况如何?这是见仁见智的事,也需要大量文献材料的整理和分析来说明。但有一点是人们关注的:批评何为?如今的批评已变得种类混杂、标准不一和难以理解了...
内容提要 本文以为《全汉赋校注》“历代赋论”对汉赋的评论还存在不足之处,笔者不揣浅陋,以此书所收对《长门赋》的评论为例,对其不足之处试说之,以向诸方家请教。 关键词...
前些时读新出版的《废名讲诗》,有些想法;顷阅眉睫《谈〈废名讲诗〉的选编》(载2008年3月5日《中华读书报》)一文,无意中得着一个题目。《废名讲诗》系陈建军、冯思纯编订。...
但凡知道一首唐诗的人,就知道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看到 的所有解释,大致都是这样:在一个深秋的晚上,李白睡不着觉,躺...
内容提要 新世纪以来诗歌出现两种“出逃”:逃向世俗感官与诗人内心。其中,诗歌的通俗部分和流行诗意在靠拢、投奔文化过程中,显示了极强的承载功能和高覆盖率,表明诗歌生态...
于丹讲《论语》红得发紫,不禁想知道她讲了些什么?是怎么讲的?暑假中找来《于丹〈论语〉心得》翻阅。这倒不是为了好奇,而是觉得作为向大众普及儒学的标志性读物,有必要对...
也许,没有哪个学科的爱好者,像文学的爱好者那样多;也许,没有哪个学科像文学那样,鼓励人们按照自己的趣味来选择,——刘勰所谓“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文心雕龙·风骨...
●当代学术,如果说在确定性知识的提供方面不无所得,那在学问的气象、格局和终极趋赴方面,就根本无法与前贤相比。有的学问不能说继起无人,但终未后来居上。 ●故当此陈旧人...
当下,文学批评生态的变异有目共睹。商业批评风行不衰,学院批评一统江湖,上个世纪80年代那种“万类霜天竞自由”式的格局悄然瓦解。一种流行已久的说法是,欲当批评家,必欲...
清代戏剧家李渔认为,“词人忌在‘老实’,同一话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闲情偶寄》)这儿道出了一条...
冲出彼得堡 陈应松在《上海文学》2008年第1期上发表《文学的突围》一文认为,作家要从过度自恋突围到人民中间去;从非文学状态突围到文学状态中去。所谓非文学状态就是那种企图...
重视新媒体的低俗化负面化倾向 刘起林在《国家文化境界与新媒体的精神现实》(载《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当前国内的新媒体在文化和娱乐方面的内容所体现的,主...
即将跨入21世纪门槛的那段日子,普天下喜气洋洋,围绕中国文学的憧憬也是色彩斑斓,高调频出。最鼓舞士气的,莫过于由若干所谓文界专家评选出的“新世纪中国文学‘梦之队’”...
内容提要 近年来,学者们在构建我们民族文艺学时,普遍陷入了体系迷误,即由于过分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而淡忘了丰富、发展理论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现在必须走出这一迷误,...
告别丑陋的前提是认识丑陋,这其中当然也离不开对丑陋的展示、披露、曝光。当然,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对丑陋的击打而不是对丑陋的放大和张扬。有时,丑和陋不完全相同,丑近于...
持续几年的荧屏文化讲坛热,不仅催生了一批“学术明星”,也带火了全国20余个电视讲坛。不过,一位学者这边文化讲坛刚说完历史,那厢人文讲堂又说开了人物。这样的“兼职”现...
九十年代以降,批评不再向大众敞开,变得越来越技术化、格式化、量化。个性是学术的灵魂,因强调学理而删除个性,摧折锋芒,剿灭思想,此种杀鸡取卵式的举止,无异于倒洗澡水...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作协七届三次全委会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学批评公信力、影响力成为与会者最热烈的议题和呼声之一。记者注意到,《中国作协2008年工作要点》中,“积极开展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