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批评:魂兮归来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宗刚 参加讨论

    当下,文学批评生态的变异有目共睹。商业批评风行不衰,学院批评一统江湖,上个世纪80年代那种“万类霜天竞自由”式的格局悄然瓦解。一种流行已久的说法是,欲当批评家,必欲先拜码头,找门子,傍高枝,寻找话语平台,方可发迹有望,不致被淘汰出局。其过程无非先是屈身为奴,之后做大做强,其成名速度堪比养鸡场里快速繁殖的肉食鸡。倘此说法成立,曾经不无神圣的评论确已成为与时俱进的垄断性行当。尤其在文学凋敝评论式微之际,公众注意力发生集体性转移,遂给一些惯于跑马圈地的业内大佬以天赐良机,自恃长袖善舞,公然蝇营狗苟。于是,英俊沉下僚,劣货行其道,一干小马仔呼朋引类,同气连枝,切蛋糕,分残羹,紧随佩带徽章的文化班头攻城掠地、抢滩占点,呐喊聒噪声不止。以90年代为分水岭,批评的阳关大道,一转而为羊肠小径。纵有三二清流,面对此情此景,往往也只如神龙一现,几声慨叹过后,终究和光同尘。
    今天的批评界貌似热闹,却几乎是清一色的学院派当家。学院派中虽不乏高人英士,终究庸者苦多。其备受诟病之处,乃是圈养于学府,畅享体制春风,饱食终日而鬼话满篇,五迷三道而尸位素餐,惟知在“学理”“规范”的幌子下卖野人头,以似懂非懂为时髦,以不知所云为荣耀,乐此不倦地炮制着有字之天书、绿林之暗语。表达能力的匮乏和审美能力的低下是其通病:学理既无足可取,文字亦粗疏滥俗,偶有一星半点华词丽句的卖弄,终究欲振乏力,腐气满纸,朽如败革,让人悲哀于所谓的“圈内人”竟不谙文章之道,不得文章之要。为文应如灵狐炼丹,当全力施为才好,此系基本常识。正视问题和展开学理是必要的,回到常识尤为必要。
    90年代以降,一些作为批评主阵地的业内刊物,多为市侩、乡愿者流盘踞把持,或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或是按篇索价六亲不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弥漫着令人掩鼻的江湖气和帮会气;他们把党同伐异说成同仇敌忾,把拉帮结派说成志趣相投,把小圈子叫做同仁,把财迷心窍唤做“与国际接轨”,彰显修辞高手本色。当八面来风变成了帘幕重重,当开放的广场萎缩成独家小院,一些缺乏基本才具的外行,竟也通过特殊渠道混入批评之门,安然讨得一杯羹汤。如此,遂有了指鹿为马,看朱成碧,有了南辕北辙,焚琴煮鹤,评论的生态怎不恶化?只须驻目评论圈,看看有几多不三不四之人、不痛不痒之文,即可明白问题的实质。而那些隳突乎南北、叫嚣乎东西的“研讨会动物”,则赫然成为时代一景。
    当批评不再向大众敞开,而成为少数人的专利,批评也便日渐蜕化为交际的手段,蜕化为评职称的敲门砖。我们经常在报刊见到的那些钝于感知而敏于阐释、拙于创造而长于勾兑的呆鸟文章,也许仅仅对职称有用。此类批评文字之所以喋喋不休,未能言尽而止,正是出于量化的要求和职称的考虑。在今天的各色学府及科研机构,文章倘不能达到某一规定性长度是不能被确认为“成果”的,而“成果”是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待遇的。这不免让人想起希腊神话中那张魔鬼的床,为求整齐划一,不惜把短的拉长,把长的削短。
    本是源诸性灵的批评,正变得越来越技术化、格式化、量化,同时也越来越异化、僵化。个性是学术的灵魂,真正的个性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因强调学理而删除个性,摧折锋芒,剿灭思想,此种杀鸡取卵式的举止,无异于倒洗澡水时连同婴儿一并泼出。大树不能在花盆里生长,大象无法在手帕上漫步,若无天马行空式的大精神,又怎会有大艺术的产生?遥思今人乐道的盛唐气象,该是怎样地放想无碍一任天纵,丰茂盛大开阔恢弘;——何谓盛唐气象?一言以蔽之,曰百花齐放,曰气象万千,曰灵魂粗壮。回首以质取文的80年代,正是一个感应盛唐精神的文化时代。班声动,北风鸣,剑气冲,南斗平;80年代的批评文字多是拿掷飞腾的,热风撩人的,血性昂扬的,就事论事的,读来何等痛快淋漓!那样龙腾虎骧的时代,我们往往称之为大时代,如80年代,如“五四”;向上追溯则是唐、汉、先秦,其间还可以包含魏晋。那是些培育大动物的时代,放眼弥望,但见阡陌纵横,冠盖连云,狮虎鹰隼雄视阔步,狐兔蛙鼠各安本位,洋溢着原生态的粗砺和自在。今天的我们,显然已经身处貌似众声喧哗实则千部一腔的“小”时代,大动物不知所踪,小动物结群撒欢。俱往矣,当陈陈相因遮蔽了戛戛独造,剩下的惟有以“学理”为恃,蚂蚁装大象,侏儒充巨人。只是,有了“学理”这匹怪兽的横加羁勒,批评之马如何还能所向空阔、驱驰万里?
    思想的缺失,分析的乏力,概念的罗列,术语的堆砌;对异域文论的生吞活剥,对他人成果不知餍足的引用,种种的谈空言说不着边际,都使得当下的批评文体流于神秘和玄虚。一些无良学人偏爱将此种文体芹献于众,恨不得遍撒四海,邀天下人共享术语大餐。所谓学理、规范,原本只是形式层面的要求,在浅表的逻辑论证和格式规范之下,更应有着丰富的内心,深邃的精神。优秀的批评文字永远是空诸依傍而直指灵魂的。一篇批评文章,即便从技术的角度观照,也应援引有度,布局合理,倘一味沉溺于掉书袋,做文抄公,在“学理”的堂皇面纱下,彰显的乃是令人齿寒的跪拜之姿。这正如一个人要走路,只须放开步子即可,倘其腿脚无恙却偏喜倚杖前行,必然令人忍俊不禁。综览那些主体缺席的批评文字,隐去评论者的姓名,你看不出是谁写的;隐去被评论者的姓名,你也看不出是在写谁。又遑论学理的清通,思路的畅达?
    在“学理”“规范”的指挥棒下,多少低能的批评者因了运笔踯躅变得不说人话,犹如故事中原本行走如飞的蜈蚣,待到被问及走路应先出哪一条腿时,反而再也不会走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样的生动有趣、奇光异彩没有了,那样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个性不见了;万卉竞发既成一花独放,光明之灯顿变幽幽鬼火。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式的顾盼神飞知人论世的性情学术几成绝版,俄罗斯别、车、杜式的手挥目送移山填海的批评风范陨声哀远。评论的黄金时代杳如黄鹤,“将军一去,大树飘零”,此情此景,怎不让人一次次临风击剑,呼唤批评精神的魂兮归来?
    铁石相激,必有火花;水月相荡,乃生长虹。批评必须有感于心不平则鸣,方可心追手摹笔下生风。与创作无异,批评也是创造性极强的个体活动,也是诗性的飞翔、心灵的冒险,融铸着主体的人格、气魄和性情,精神、信仰和胸襟。批评文字应该是大气磅礴的,运斤成风的,自由自在的,特立独行的;是草根的也是精英的,是谦逊的也是高扬的,是包容的也是亮烈的。开阔的思路,缜密的逻辑,优美的学理,锐利的锋芒,都应成为评论必备的元素。探囊取物,心有灵犀,一针见血,直击腠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批评真是令人拍手叫绝,尤其在屡屡领教过吹鼓手的媚俗、长舌妇的恶毒和文抄公的迂腐之后。
    批评应秉持审美标准与道义标准,与流动不居的文学星河齐头并进。批评的要旨在于护守文学本体,捍卫普世价值,切实把握所评对象的丰富与复杂。批评的立场是随和的,平易的,弹性的,又是鲜明的,超拔的,高远的,不苟且的。立场彰显尊严。一个批评者,哪怕他立场有误,倘能如尾生抱柱,坚执如一,亦不失其可敬可佩。时见某类批评俊彦,才思不凡而立场飘忽,一夕三变,因其过于聪明的行止令人嗟叹。
    批评者不是上帝、判官,被评者亦非贱民、罪人。反之亦然。批评的过程不是在审判在施舍,而是在交流在对话。可怕的是一些批评者,高擎客观公允的大纛,却将个人恩怨置于批评的公信力之上,或投桃报李,或睚眦相向,遂使批评沦为纯然的报恩工具和泄愤载体。如此“掺沙子”式的举动,诚为对批评的轻慢亵渎。说好即抬入九霄、在天为龙,说坏则全无是处、黄泉为虫,这样的二值判断和线性思维断不可取。舌灿莲花的表扬,意态亢奋的谩骂,二者同为价值失范时代的劣行恶举。倘若说文字如刀,其功能则在于疗疾而非伤人。从乱象纷呈的捉对厮杀中固然可以获得虚假的凯旋,然而,攻击与谩骂毕竟是心怯的体现,沉静内敛远胜于词气浮露,包容大度远胜于刻薄尖酸。一个合格的批评者,在其文章中所展示的应是澄澈的内心,而非浑浊的内分泌。当然,在我看来,哪怕是酷评,只要不是出于哗众取宠耸人视听的病态心理,也总比那些生死人而肉白骨的关系批评、人情批评、哥们姐们批评好出许多。不论酷评雅评,均须析之成理、言之有物,蕴含着怀疑的精神和个性化的元素。
    往事惟余歌哭,现实尚须直面。今天的评论虽已失去昔年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王者之风,但仍具备照亮世界温暖人心的作用。修辞立其诚。从事批评不能强作解人,断章取义,发诛心之论。批评家务须虔诚检视内心的道德律令,方可坦然仰望头顶的灿烂星空。
    一篇好的批评文章,必然是雍容的,舒展的,诗性的,深美的,闳约的,人文的,具备了慧黠与厚重、温情与幽默等多种美质。评论大可随意,但绝不能随意到穿着内衣见客、光着膀子上街的地步,如此傲慢和托大,便是把庄严的文场当成了自家卧室(每每读到此类批评文字,每每感慨于垃圾是怎样生成的)。评论应该是神采奕奕的,犹如天鸡唱晓;是枝叶纷披的,犹如高树婆挲。今天,我们很难再读到李健吾、宗白华、钟惦 、胡河清式的活色生香沁人心脾的批评文字了——那样地随物赋形,风骨卓荦,灵动丰沛,如同云层激发出闪电一般令人感奋。近年在内地文坛闪亮登场的美籍华人学者王德威,其批评理念大可商榷,其批评姿态颇值嘉许:文体如璎珞敲冰,精彩绝艳,笔调如鸣溪出涧,满眼生鲜。“五四”以降白话汉语的纯美风情,或许正可从中见出端倪。
    面对文学和批评,全力投入的姿态是需要的,闲云野鹤的心态同样需要。对于我,评论是全部,还是部分?是主业,还是副业?是生活,还是娱乐?不得而知。一脚在门内,一脚在门外,用业余的眼光看问题,用专业的态度写文章,也许正是我属意的。
    批评是精进不息的文学远征。时流所致,批评的堕落在所难免,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谴责连连。世间本无绝对的圣徒。与其讨伐别人,不如清理自我。建构比批判重要。行动比言语重要。我们尤应将视线从灰色的理论之树移开,去关注常青不凋的生命之
    原载:《文学自由谈》2007/0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