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作家王蒙曾发表过一篇在文学界颇有影响的文章———《不要拥挤在文学的小道上》,告戒那些文学青年,世上的路不只是文学一条,应有多种选择。 如今...
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其作为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是一致的。现在,对于这个称号提的少了或很少有人提了;似乎因为我们在搞市场经济,文学作品也具有某种商品属性,作家...
作家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我从2005年塞万提斯文学奖得主、当代墨西哥著名作家塞尔西奥·皮托尔的随笔集中读到了答案:逃亡。 是的,逃亡。首先是逃离平庸的生活。我读过一些外国作...
舒芜先生近日发表《“国学”质疑》(见6月28日“笔会”),对当前的“国学”热提出质疑。对舒芜先生的质疑,我认为最值得在这里重提的,是他对于当前乱用“国学”名称的批评。“...
最近读到刘世南先生《谈诗注的“挖脚跟”》一文(载《博览群书》2006年第4期),作者虽尝受钱默存先生奖掖,却史鱼直道,不肯苟同,对《宋诗选注》的注释方法提出了异议,具见...
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明显加快,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市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矛盾,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极大冲击,文化遗产所承担...
提起当今的中国文学,人们第一时间所能想起的,几乎都是一个个被炒作和自我炒作包围着的人名、没完没了的口水战和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热销书与热门题材,而很少有人会想到他们...
刘永翔先生在《读宋诗选注》(收在《蓬山舟影》一书中)之二关于此书的注中,先引钱仲联先生的意见:“钟书先生在这注里全部挖出脚跟,三分之二的诗都讲了有来源,什么在‘他’...
编者按 身体是人生之根本,但关于身体的问题,从古到今的哲学家关注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中西哲学都曾试图超越身体,甚至想要抹杀身体的存在。西方哲学长期持身心二元论,认...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
前些天,旅美作家严歌苓女士接受《新京报》采访,认为“文学成为影视工具很可悲”。她说:“中国文学变成为电视剧服务,这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文学借电视剧来传播自己,...
报告文学刚性品格的消退或遗失,是一种内在社会人文精神的贫瘠造成的。 报告文学写作是成熟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发现、社会感知与理解的文学表现。 报告文学以激情接近现实,以理...
大哲学家康德无比虔诚地指出:“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的确,宇宙自然以其奥妙神奇变幻莫...
据中国官方不完全统计,迄今全球已有近百个国家两千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开汉语课的中小学或如“孔子学院”般民间教育机构更如雨后春笋,不计其数。而最近还有这样一条新...
短篇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的衰落已有多年,一个更深层的“症结”和“危机”,那就是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演变过程中走进了一条自我封闭的高雅、精致的“隧道”,疏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弘扬与培育文学精神的灵魂。创新永远是创作不竭的活力,也是作家生命的源泉。历史没有止步,文学精神创新也就不会终结。 创新文学精神空间,应当是...
读罢雷达先生的文章,备觉神清气爽、痛快淋漓。这篇文章是对30年来中国文学的一次厘清式的总结。他从四个“最缺少”谈起,纵横开阖,拨云见日,显示了中国文学评论家面对时代...
批评界出了个李建军,据说树了文坛新风气,故有“批评界的良心”,“文坛清道夫”之类美称,此公高举文学博士的大旗,东讨西伐,一时间惹得多年沉寂的中国文坛波翻浪涌,有人...
如果对2005年中国影坛作一次盘点的话,那么一次次关于“青春”与“爱情”的讲述,无疑为我们带来了残酷、忧伤的气氛。无论是《孔雀》,还是《青红》《红颜》,都将镜头对...
近年来,描写历史题材(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历史散文”一直是出版热点,占据了读者相当大的阅读视野。这类散文往往着力于发掘被忽视的史料,力图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