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呼唤报告文学的刚性品格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炳银 参加讨论

     报告文学刚性品格的消退或遗失,是一种内在社会人文精神的贫瘠造成的。
     报告文学写作是成熟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发现、社会感知与理解的文学表现。
     报告文学以激情接近现实,以理性书写历史。
       
       
     现实的报告文学创作是不很令人满意的。有人认为,报告文学的世俗化色彩太浓;有人认为,文学性不强;有人认为,短篇太少长篇太多,等等。这些看法和意见自然都有道理,但报告文学创作乏力,社会影响力绵弱,读者热情减退的内在原因,我认为在于报告文学刚性品格的消退或遗失,是一种内在社会人文精神的贫瘠造成的。因此,要唤醒报告文学新的生机,单从直观表面形式方面要求是很不够的,需要明确地提出关于刚性品格展现和内在社会人文精神的张扬的呼吁。
     1所谓的刚性品格和精神,首先是指报告文学必须有新闻一般的社会客观性和现实性。将真实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以及发展的趋势报告给人们,使人们生活劳动得明白、有志向,这是报告文学在现实生活中最为要紧和关键的地方;也是在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之外人们需要、欢迎报告文学的原因。能不能直达现实社会生活真实的现场,能不能敏锐、纵深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矛盾和变革,也是报告文学是否能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地建立自己的营盘,挥动自己旗帜号召和影响读者的重要方面。对事实呈现的真实和对社会生活的纵深参与,是报告文学刚性品格和精神的组成部分,是直接作用于社会现实生活的报告文学与隐蔽影响社会人生的小说、诗歌所不同的地方。离开了真实事实的基础,离开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矛盾的关注和介入,报告文学就等于失去了根基和土壤,自然就会消失甚至死亡。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在这些对于报告文学来说,像根基和生长土壤一样重要的方面却问题严重,明显削弱着报告文学的刚性品格和人文精神的张扬。现实创作中大量标名为报告文学的作品,有不少是客观性缺乏、社会把握性很差的文字。不少作者和作品,为了逃避承担真实客观的责任,就采用虚化人物地点的手段,在一些看似真实的事实中添油加醋,将故事弄得曲折离奇,热热闹闹,让读者无法验证这些故事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还有很多人,以逃避“报告文学”的名义躲避对真实性要求的承担,以为将作品称为“纪实文学”了,就可以对事实有所添加和改变,还有所谓“纪实文学”理论就主张和赞成“纪实文学”作家可以在基本事实真实的基础上对其有所文学加工与修正。这样一来,有的报告文学,就成了未经采访的写作,有的就成了各种资料信息汇编整理的记录等等。这些有违报告文学需要实际采访、需要客观真实性的原则的现象,让读者在本应是真实的对象中产生了疑惑,发现了虚假,严重地损害了报告文学报告的社会声誉。用真实的事实说话,用对真实事实的接近产生力量和作用是报告文学通达读者的主要渠道,若是这样的渠道堵塞了,报告文学还用什么赢得读者的青睐!
     报告文学之所以会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活动,在其根本性上,是因为它是作家借用对社会客观事实的表达而表现出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认识与理解的。所以,报告文学的创作,非有对现实社会生活积极的介入和选择姿态不可。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因为及时介入了当时的社会尖锐矛盾而彰显了作者的性格和立场;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也因为在严峻复杂的中国社会矛盾中选择了延安、选择了红色中国而表现了作者的敏锐和卓识,从而书写了历史。优秀的报告文学,应当是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的风向标,是人们行军途中的指示牌,提示和引导人们回避灾难,步入正路。所以,报告文学作家只有不断地拨动人们关注社会的感觉和神经,随时在社会矛盾的焦点上展示自己的身手,表现自己独立而正确的存在,才会赢得读者,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近年来,报告文学在选择报告对象上显得不够精确,泛化和流俗化的问题比较明显。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诸如中央已经认可的有关教育改革、医疗体制改革不成功等问题,报告文学就缺少关注。而有很多的作家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到了世俗生活的平面记述,不敢或无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潜流去观察与发现,去感受和表现时代与民生的潮汐,缺乏震撼人心的激情和力量。也有不少报告文学作品,简单地成了主旋律的民间伴唱,甚至有相当数量的“报告文学”成了企业、官员、老板的功利宣传阵地,成了作者、报刊谋钱的工具。像这样假借报告文学所进行的营私、营利活动,岂不严重地毁坏报告文学的声誉?在这些作品中,报告文学的刚性品格和内在人文精神几乎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有可笑的谦恭和媚权、媚钱的嘴脸。
     2当然,时下的报告文学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具备认识现实和历史的价值。现在有相当多的行业和地方历史现实风云报告的作品,也不少报告各种重大工程事件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在历史的追溯回顾中鉴定现实的变化与发展,在对本行业和地区的线性事实描述方面,给人以激发和启示意义的。但是,报告文学不光是一种历史眼光,报告文学最重要的是在对动态现实的观察、理解和判断的过程中,对现实的发现进行鉴定和报告,所以,单是历史和现实的原始记录,对于优秀的报告文学来说,是不够的。
     报告文学离不开对真实事实的追踪和记录。但报告文学作家在每天每时都在发生的大量新闻事实面前,不需要像新闻记者那样不停地随着对象的脚步走。报告文学作家在纷纭的社会生活面前,应有自主选择、判断和表达的权利,这正是报告文学和新闻的区别。所以,不要用要求新闻的态度来要求报告文学,也不要将报告文学简单地看成新闻。前面提到的不少书写行业和地方历史与现实变迁的作品、描绘重大事件工程的作品,之所以缺乏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缺乏典型意义上的升华和多方面的影响力,刚性品格和社会人文精神欠缺,与只是机械记录而少有作家独立自主的认识判断有很大关系。
     具备刚性品格和内在社会人文精神的报告文学,往往是作家在纷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中,具有奇特的发现和敏锐深刻的判断的作品,是那些最早接触到美好、丑陋、困惑或无奈的对象的作品。最近,《北京文学》发表了朱晓军的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在读者中反响强烈。这篇作品,可以说具备了报告文学的刚性品格和内在社会人文精神。作品富有激情地、真实地报告了上海某家医院的女医生陈晓兰不顾个人私利和安危、痛苦而悲壮地与医疗腐败作斗争的无畏精神和行为。像这样敢于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潜流中,给英雄以很大的支持,给腐败以无情的揭露的作品,必然会产生强烈的社会冲击力量。
     可惜,这样的作品如今太少,而大量的作品都是一些作者没有经过精心考察和鉴定的题材对象,孤立的事件人物、平庸的内容表现,既缺少社会普遍意义,也不能吸引读者接近和参与。像这样平庸、平淡的创作,作品再多,又能对报告文学的建设与发展产生多少作用呢!更别说,还有不少作品以猎取恶俗和怪异为兴趣。诸如“我的娼妓生活”之类作品,就更是在打着真实报告的幌子,实际上在消解和败坏着报告文学庄重犀利的品格。
     3报告文学的刚性品格和内在社会人文精神,既表现在题材对象和作家参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力度方面,更表现在对现实生活事件、人物认识、理解的深刻和理性方面。
     真实的事实,是报告文学的基础,这是关系到作品生命和是否能够立足的地方。但是,报告文学立世的基点,其实并不完全在事实本身,而在于事实背后作家对事实的描述、解剖和理性的、准确的评判。陈景润在数学科学研究方面所经历的坎坷固然重要,但如果是在正常的环境中,也许就是科学研究道路上的一种必然的现象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正在于通过陈景润的科研经历,形象尖锐地批判了陈景润所处的那个恶劣的社会环境,用正确的事实人物判断纠正了许多人在政治上、技术上、情感上对陈景润的非议和误解。离开了陈景润这个事实对象,作家就无从伸展;而离开了作家的批判和纠正,陈景润的事实也会失去警世的力量。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作家在事实基础上放射的理性豪光激动了人们的情感,照亮了人们的心。
     如今,也不乏题材对象、事件人物选择不错的作品,可是,遗憾的是很多的作家在报告的时候,大多就事论事,单一地处理题材对象,以致使自己的作品成了“私家菜”,缺少应有的社会张力,发挥不了典型的作用。报告文学作家不是为了写事、写人才来报告的。报告文学是作家为了社会的文明发展,为了人们的平安和幸福才来写作的。所以,他应当是站在社会航船上的瞭望者,是观察整个社会躯体的医生。报告文学要肩负的不光是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的命运和发展结局,而是比一个人、一件事更加广阔和丰富的社会人生内容与任务。事实证明,只有关系全局的问题,只有具有社会人生普遍性的对象,才会引起普遍的社会关注。徐刚持续关注中国生态环境,他急切呼吁人们重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不少作品能够得到广泛的关注,原因正在于作家思考的深入和内容关涉的全局性。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报告了一股具备全新思维和实践行为的强劲教育风暴对中国传统的、凝固的、死板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冲击,在所有关注教育和与教育有关的人们中间,都构成了冲击与影响,得到广泛的关注。愈是全局的问题,愈是焦点的地方,就越容易引起更多人的关心。但是,这并不是说,某些单个的事件、人物和对象,就不涉及全局和社会的普遍性问题。问题的根本,在于作家是否有对全局和社会普遍性的感受和了解,是否能够选择那些具有全局和社会普遍性的题材对象,并且有能力将这样的全局和社会普遍性表达出来。何建明的《根本利益》,动情地赞美一个代表社会良知和公正的纪检干部梁雨润的同时,尖锐而充分地报告了社会底层百姓的现实冤屈和痛苦经历。作家报告的是真实具体的事,真实具体的人,但作品在其底色上显示着社会良知和公正的埋没与觉醒,显示着下层弱势人们的不幸和无奈。所以,作品一旦出现,全国上下共鸣,轰动一时。报告文学是大于文学表现艺术本身的特殊文学,所以,作品题材的社会现实性,作家的社会姿态,作品的内涵张力有多大,等等,都会直接关系作家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4报告文学作家,如果总是写身边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写个人私秘感受,写男女情感领域的风波等,而没有关系社会进程和转变的成分,对社会和他人没有更多的忧患、承当与促进的精神行为,报告文学就会在质性上失去自己的特殊优势,就会因为抹煞和忽略了自己的性格而变得萎靡和轻微了。
     出色的报告文学,是在社会的急风暴雨中挺立的大树,是在人们迷惑时引领人们前进的灯火,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持续发展的加油机,是因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而将成为历史篇章的作品。黄宗英的《大雁情》、柯岩的《奇异的书简》、理由的《元旦的震荡》、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徐刚的《守望家园》、赵瑜的《强国梦》、胡平的《中国的眸子》、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邓贤的《中国知青梦》、卢跃刚的《以人民的名义》、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杀》、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董汉河的《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李鸣生的《走出地球村》、黄传会的《中国“希望工程”纪实》、邢军纪的《第一种危险》、徐剑的《大国长剑》、杨守松的《昆山之路》、杨黎光的《没有家园的灵魂》、刘元举的《爸爸的心,就这么高》、李春雷的《宝山》、丰收的《镇边将军张仲翰》、黄济人的《命运的迁徙》、杨匡满和郭宝臣的《命运》等作品,就是这样具有现实和历史品格的作品。这些作品题材本身所包含的社会人生内容和作家对这些内容的开发报告与理性的解析,在对现实的影响中,具备和增强历史的价值。更多更大的社会现实性,是报告文学表现自己厚重和生命活力的基本成分。
     陆游在提醒儿子如何作诗的时候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样的提示,对于报告文学创作来说,也很贴切。报告文学作家,光会记事是不行的。报告文学写作其实是对一个人综合社会文化素质的检验。没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是很不容易写出优秀的报告文学来的。报告文学要有对社会的洞察,要有对人和人的性格命运的深层理解。报告文学作家多出于新闻界,就是因为从事新闻的经历很大地丰富了作者多方面的社会见闻、经历和体验的结果。因此,报告文学写作不是文学习作的途径,而是成熟的知识分子社会发现、社会感知与理解的文学表现。报告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刚性品格和内在社会人文精神,和作家本身的素质关系很大。
     报告文学只有给现实的美以激情赞美张扬、给现实的丑恶以无情揭露鞭笞才会有力,才会以刚性的品格激动读者的思想情感,使人感受到人文关怀与呵护。平常、平淡的事实罗列和堆砌,并不是报告文学的目的。报告文学以激情接近现实,以理性书写历史。
    原载:《文艺报》2006年7月1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