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到来,似乎让我们回望历史有了点理由。今天,我们如何来面对半个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仿佛也成了一个问题:当代文学,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中国当代文学是一个有其...
关注女性,一向是女作家邓芳的写作话题,那种对女性心理的刻画,那种对女性人生的悲悯,那种对女性情感的把握,那种对女性境遇的体贴,也只有女作家才会写得这么细致入微。之...
“文章憎命达”———命运通达、生活优裕的人写不出好文章,只有那些命途多舛,艰苦备尝的人才与好文章有缘———几乎成了一条公理。读吴新宇的散文,觉得此话也不尽然。新宇...
反观现世的各色流行风,古玩之热长盛不衰,其独特的工艺价值与精神价值使其随着岁月的绵亘而日益添辉。古玩与其它物器不同,它“面子是文化,里子是金钱”,集雅俗于一身。它...
近日来关于“王朔向金庸叫板”的炒作,着实给各类报刊带来了一些商机,也让大伙有了新的谈资。以我读王朔的经验,有劲的时候居多。但这次是一个例外。本不想掺合,只是得知王...
黑格尔在他撰写的《美学》巨著中,曾提出以人们艺术掌握世界的“观念方式”,来区别“诗”和“散文”的不同 [1] 。这个观点,对我们研究杨绛的散文同样也是富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太阳照样升起》(以下简称《太阳》)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自1926年问世以来,有关这部作品的评论不仅浩如烟海,同时人言人殊,观点分歧不少。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拥有那么...
在物化和媚俗的时尚下,人们的内心深处渴望和需要诗歌。这是基本的人性使然。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它有自我意识和精神欲求。这也是诗歌得以生长和不灭的沃土与理由。因此,在...
研究生要写学位论文,研究生要通过论文来获得学位,这显然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说,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写好论文,其论文必须达到某个“学位论文标准”。客观而论,研究生的论...
“知青运动”转眼之间,真是上个世纪的事了。 那场成千上万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1968年的高潮开始到1978年潮汐消退大规模返城,距离现在也已二十多个年头。这么多...
周立波同志离开我们20年了。我以为我们应该纪念他。他为了创建新中国,特别是为了革命的文艺事业,进行过顽强的斗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留给了我们大量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经...
中国的乡村小说(过去称之为农村题材小说),从40年代开始奉为主流文学,历经半个多世纪,一路辉煌,独尊文坛。但当历史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乡村小说...
有无数的文学家一直努力将文学推到超越历史和现实的境地,这种对文学的独特艺术信仰的追求,大概是容易理解的,而赵树理却要主动回避这种对文学的追求。他所希望的是自己能够...
陈思和(以下简称陈):余华在9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作家,他的重要性在于:他从80年代的极端“先锋”写作,转向了新的叙事空间——民间的立场,知识分子把自身隐蔽到民众中间,用“...
一、明灭之中有灵根 “文学的世界性从来不是基于一个作家懂几种语言,而是基于一个作家对人类命运和人性的理解。”冯伟林这样说。面对太多的割裂与交错,不能不说冯伟林的写作...
一 准确一点说:如何看新诗,和如何对当前新诗加以估计的问题。 看了一个“调查”,那倾向就是新诗濒于“衰微”。但又不敢下结论,缓解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又似乎不大妥...
毋容讳言,对90年代文学的“新状态”(在此借用了90年代的“新状态”小说流派的“新状态”一词)予以整体性的考察将会是费力又不讨好的事情,或者是以偏概全,或者会泛而不实,甚...
从2001年出版《沧浪之水》到最近发表《因为女人》,阎真的小说创作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实现了巨大的转型:由描写官场转到叙述女人,由表现人文精神溃败的严重问题转到对婚恋在女性...
一 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住那种线性进步的先验历史观的蛊惑,我们将很容易清楚地看到:接续在时间链条上的历史形态或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性质相悖的双重关系,一重关系是继...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叙述对象的文学作品。在这部作品里,毕飞宇以对盲人生活真切的、心贴心的理解和高远的、富有才思的想象,成功地展示了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