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林斋散文集》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海南日报 周济夫 参加讨论

    好风景未必都在山阴路上——《林斋散文集》序
    我与林斋的交往有过几次,印象最难忘的是那次与基广和他到洋浦去。正当我们在海滩上寻寻觅觅时,还是他眼尖,弯腰拾起一片碎石,用手拂去泥沙,递过来,说送给你。我仔细一看,居然酷似西僧达摩的形象,头微扬,衣袂飘飘,仿佛还仆仆于道途。我回来,请欧阳忠帮忙做了一个底座,还题予一首绝句云:“西来仆仆任征尘,双袂几番雨雪侵。踏尽荆途眠海曲,懵腾尚肯指迷津?”忽忽五六年过去,这达摩像还珍藏在古董柜里。最近,林斋忽然托基广带他的散文集稿子来,欲我为之作一序文,我明知自己不是为散文集作序文的适当人选,但他们肯把我引为同调却让人心存感激,因而不顾自己的浅陋,谈一点读后的感受好了。
    海南本土作者写散文的也颇不少,我以前为华子奇的随笔作序时,曾推崇过黄宏地的灵动洒脱,符史辉的浑朴入俗,以后又有王卓森的机锋颖发,潘心团的如叙家常等等,都是值得称道的。林斋的散文,许多虽然还只是风景的速写或人物的素描,但寥寥几笔,还是颇为细腻鲜活,让人过目难忘的。如他的《重上邻昌岛》写出海的原始朴野,《梳湾一夜》写出海与人的亲密无间,《洋浦湾灯火》则写出这一新兴工业港口的生机律动。他笔下的人物,如《永远的清晨》中的父亲、《梳湾一夜》中的叔叔们、《村里老人》中的珠伯、《迟到的拜谒》中的抗日烈士张绍箕,着墨虽然不多,但也是略具立体感的。笔墨最传神的应是《收获调声》等篇中的写调声,于一片天籁中写出了生命的本真,那才是真正有穿透力的令人迷醉的文字呢。浏览整个集子,林斋情之所注、笔之所及,都离不开生于斯长与斯的儋州乡土,因为他自小就未离开儋州的热土一步,早先就是一名尝尽“醉浪”滋味的渔人,即使到县城工作后也与故土气息相通,他的写作是真正从生活中感悟而来,因此便少了许多外来猎奇者走马观花的浮泛和做作,这是他的优势所在。他把自己的散文集命名为《为了这方山与水》,便透露出对家乡的一片赤诚。这种赤诚,以之为诗,就是真诗,以之为文,就是至文,从林斋集子中就可得出有力的印证。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代散文写作曾出现过一个比较繁荣活跃的时段,那时我刚好读中学,那些喧传一时的名家集子,诸如冰心的《樱花赞》、杨朔的《东风第—枝》、刘白羽的《红玛瑙集》、秦牧的《花城》、刘伯萧的《北极星》、陈大远的《北欧散记》等,我都是买过和读过的。那时总的文艺氛围是强调政治性,文艺为政治服务,但是散文的写作好像并非完全如此,还是允许有较为轻松的内容和笔墨,还是呈现出比较丰富多彩的面貌的。那时还出了一本名为《笔谈散文》的集子,收录的多是名家的写作体会,大抵离不开文以言志,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以及散文形散神不散等等议论。读林斋的散文,有若干篇章,就颇近似那时的文风。这自然就与时下报刊、网络上过分强调闲适,过分随意,过分个人化的写作拉开了距离。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艺,实不足怪,但未必是时下的就好,过去的就不好。语言文字作为思想感情的载体,总是需要承载一些道义的,如果只是一味的玩高深、玩潇洒,言不及义,甚至调侃、搞笑、胡扯,那不是堕为文字垃圾了吗?所以,林斋是不必为与时下的文风存在距离而气馁的,按自己固有的条件不懈前行,儋州道上也是会有茂林修竹,奇花异草,令人目不暇接之处的。(周济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