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不是因为文字有用才去写——刘广迎新作《撞见未来》读后
最近,电力系统作家刘广迎的新书《撞见未来》将要出版,他托人把书稿清样送给我,让我先睹为快。仅看了前言,我就得出基本结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当看完书稿,我觉得,这不仅是一本好书,而且是一本有价值、有思想、有见地的书,这类书在今天这个浮华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稀缺的。 虽然我俩的长谈约定还没兑现,但读书如见人,从广迎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的精神和气质;透过他看社会、看历史、看人类的视角以及他的思考和判断,我有点得意自己阅人的功夫。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没错,广迎绝对不是一位普通的企业高管,虽然这个职业已很有光环。他是一位学养深厚的文化人,更是一位悲天悯人的思想者。 在我看来,《撞见未来》首先是一本脱离了功利的书。 在拿到书前,我一度以为广迎可能会像其他企业高管一样,写一本对工作或主管业务思考或梳理的书。或者他喜欢写作,可能是一本作品集。因为太多的领导出书都是这一套路,当然不能说这样的书就没有意义,写得好,对工作也是有价值的。 但是,读到书稿完全出乎我的所料。你看目录:人类的解放事业、人类的建设事业、人类的机遇,这视角早已超越了企业。再往下看,人类的解放力量、政治的重构、文化的转型、人类建设时代的挑战、人类建设时代的机遇,它早已大大超越了央企高管这一职业的高度。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时代,大家做事情、想事情,似乎都先要问个为什么,或者对我有用吗?其实不仅是今天,前人也早就告诫我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思考这些看起来似乎和工作不相干的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已五十开外的广迎动机是什么呢? 广迎在后记中回答了这一问题:“我不是因为文字有用而去写它,而是因为喜欢才去写它,之所以喜欢它不是因为我能够写出美的文字,而是因为码字是我的一种活法。” 我一向认为,能跳脱出有用,进而能摆脱功利性,是一部优秀作品的前提,也是衡量一个学人能否成为学者的要害所在。今天这个社会,学人多,学者少。很重要原因就是,太多人都无法彻底摆脱功利之困扰。在功利心驱使下,往往人会变得急功近利,于是没有谁愿意板凳坐上十年冷,去研究深层次问题、思考与职业生涯无关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我不知广迎这本书酝酿了多久,但从他书后所列的长长一串参考书目,我相信,这绝不是一本文化快餐,更不可能是靠剪切、复制、粘贴,在一两个星期就能完成的急就章。从全书思考的跨度,我判断这本书从酝酿到成稿,没有三五年绝对写不出来。 《撞见未来》,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它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会让人感到沉重的作品。 在这样一个多数人喜欢轻松、喜欢娱乐、喜欢快餐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时代,真正有价值、有见地的厚重作品越来越呈小众化。 一次和一位企业家朋友一起坐飞机,他看我在读多识仁波切的《藏传佛教认识论——开启量学宝库的金钥匙》,拿去翻了翻说,读这种天书,多累呀。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商务印书馆第一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饥渴了十多年的学子们到王府井书店,排队购买柏拉图的《理想国》、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再对比今天只重视娱乐和快餐的读书文化,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不到三百页的《撞见未来》不厚,但足够厚重。从广迎的文风,我能体会到他尽量放低身段,尽量让文字显得轻松活泼,而且他也的确做到了,文字清新流畅,毫不晦涩。但是,如果你真正读懂这本书,在轻松活泼的文字后面,你会读到一种沉重。 沉重或许是思想者与生俱来的气质。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启发人思考的优秀作品,从来都是不轻松的。如果你关注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生存还是毁灭等重大哲学问题,你就无法摆脱沉重感,它绝对不可能是风花雪月或者儿女情长。 《撞见未来》的沉重同样源于作者所关注的视角,书中既有“为什么有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三四十年,终于熬到退休年龄了,可以实现不上班也衣食无忧的‘白日梦’了,反而心不甘情不愿了?该上班的时候上班烦,要退休的时候退休恼,这样的情况是不是真不少”的发问,也有“市场经济是一个悖论。市场经济必须变化花样刺激人们的欲求,鼓励更新与享乐,与生产为了满足人们需求的目的背道而驰。资源的有限性则警告我们要勤俭节约,而一旦我们不尽情挥霍,市场经济就歇菜了。市场经济并不经济,亦不能促进幸福感的提升”的洞见,更有“面对有人类史以来的最大变局,我们到了必须认真地思考现状与未来的关键时刻。当所有东西都可以随意获得时,一切都将失去价值”“或许人类终将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替代,宇宙万物将不再由人来定义”的深沉思考。这些带有强烈哲学意味的思索其实很难有完美答案,甚至是千百年来无数先哲都莫衷一是。因此,虽然作者很努力在试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但是你真的很难把这本书当成茶余饭后的通俗读物去看待。 广迎的沉重感还来自他对当下人类所处阶段的深刻反省。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我们今天的诸多社会现象有着挥之不去的忧虑。“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在得知今天的人类是他们祖先的结论后,也会感到大吃一惊,难以接受。因为在他们眼里,今天的人类不仅智力低下,毫无生活情趣,而且极端自私愚昧,难以理喻。尽管那时的科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的爱好者,都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这个残酷的现实,但人们大多还是宁愿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孩子。” “在动物世界里,有一种动物叫屎壳郎,学名叫蜣螂,以粪便为食。人类修理地球,屎壳郎修理粪球。屎壳郎鼓捣一个粪球需要好久,之后奋力推着粪球走,忽然,它看见同类也推着一个粪球走,就会丢了自己的粪球,去抢那个屎壳郎的粪球。在超人眼里,人的所作所为会不会如同人类眼里的屎壳郎呢?”面对如此深刻的反省,如果你读懂了,就会和作者一起,体味到一种大山一样的压抑和沉重。 《撞见未来》还试图用新的视角和逻辑,诠释作者眼中的现在和未来。 能看到问题是一回事,能进一步梳理和解决问题是另一回事。每个大家,都希望用自己的逻辑去重新解构现象,并试图为后人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未来,并为我们指出通往未来的路径。 广迎也不例外,在书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他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尝试。 广迎在书的前言明确告诉读者,他用了七个“可”,为我们描述了他眼里的未来。“可再生、可替代、可虚拟、可预测、可追溯、可分享、可穿越。这‘七可’合力,将颠覆世界,塑造全新的人类,给万物以无穷的机会,自然也带来了无尽的风险。未来,并不遥远的未来,今天人类的所有奇思妙想将变得稀松平常,过去的伟大创造将变得愚蠢可笑,而今天人类五花八门的价值观将极有可能不再被视为智慧的产物。” 广迎说:“今天的现实是过去的神话,今天的神话将是未来的现实。未来的世界不仅是神话世界,也将是童话世界。没有神话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没有童话的人生是不值得生活的。” 童话和神话最大的区别在于“善”,从童话二字我们可读出广迎内心深处对未来的期望,未来在广迎眼里总体是美好的。 广迎为我们解构的未来或许是他的一家之言。他说,不远的未来人的寿命就会超过百岁,一些东西我们这代人或许就能看到,这体现了他对自己逻辑的自信。 但是,我要说的是,未来其实在每个人心里,评价也只能来自比较。未来还有未来,广迎眼中美好的未来,也注定会成为过去,他眼中的“超人”也会被后面的“超超人”所替代,但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能撞见的和撞不见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这可能应该是趋势。但前提是,能有更多人用认真思考的态度面对现实和未来,没有这个前因,或许童话也会变成神话。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