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的长篇小说《桂香街》相比于这些年她的创作来说,完全是另一种类型的写作。范小青是在了解到常州的一位被称作“最美小巷总理”的先进人物、某社区党委书记许巧珍的感人事迹后,动了要以她为原型写一部小说的念头,要“用艺术的形式把居委会干部这个群体的感人形象呈现给读者”。在我看来,以小说的方式来歌颂现实中的英模人物是难度很大的写作,不少作家都在这个环节上遭遇到了滑铁卢。但范小青仿佛不费吹灰之力,迎刃而解,她曾经成功地写出了长篇小说《百日阳光》,而《桂香街》在艺术上更加成熟。 写歌颂型的命题作文,是中国当代作家经常要面临的考验,范小青则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中国文学有着“文以载道”的传统,每个时代都期待文学成为一面引领社会前行的旗帜。鲁迅曾经说过他写的是“遵命文学”,但鲁迅的“遵命文学”同样是不朽的文学,他所遵奉的不仅是革命前驱者的命令,同时“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在我看来,《桂香街》也属于鲁迅所说的“遵命文学”。不过,即使是“遵命”,也不能丧失自我。《桂香街》一看就是范小青的文字,也是范小青讲述故事的方式,更是范小青面对世界的态度。范小青的《桂香街》告诉我们写作这类小说的成功经验就是,要把遵奉的主题纳入自己的文学思路之中,而不是让自己的文学思路跟着主题走。 范小青是怎样把歌颂“居委会干部这个群体的感人形象”的主题纳入她的文学思路中的呢?她不是直接、正面地书写这一形象,而是设置了一个寻找的主线索:寻找居委会新来的蒋主任。对于范小青来说,寻找不仅仅是为了编织一个情节复杂的故事,而且也是她孜孜以求的精神。寻找精神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意向,人类不就是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开拓和丰富人类文明的资源的吗?范小青有着强烈的寻找精神,她以寻找铺延了自己的一条文学旅程。如她在《文火煨肥羊》里寻找会昆曲的老人,在《城乡简史》里寻找账本和精油,在《我的名字叫王村》里寻找弟弟等,在每一部作品里,范小青寻找的对象是具体的,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所有的寻找都映射着一个大的寻找,即范小青对于未来和理想的追问和寻找。范小青自己也说过:“寻找曾经是我的主题,但当小说完成的时候,主题已经发生变化了。”小说写作的过程就是寻找的过程,小说完成意味着寻找的工作解决了,但新的寻找又在她的心中产生了。 《桂香街》的寻找是多方位的。寻找蒋主任是小说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主人公林又红逐渐走进了桂香街居委会,她一再面临需要寻找的事情,如寻找城管打人的真相,寻找问题牛肉的进货渠道……林又红一次又一次的寻找,最后寻找到了居委会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长在桂香街上的老桂树。这也是范小青最要寻找的东西:现实中的英模人物为什么能够受到人们的拥戴,因为他们就像是长在人们身边的一株桂树,范小青将这种精神命名为“桂香精神”,用小说中潘师傅的话说:“居委会的工作,零零散散,点点滴滴,就像桂花香,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渗入人心,能够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范小青正是围绕“桂香精神”来写桂香街居委会这个群体的。一是“身边的”。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经常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然而有事的时候马上就想到了他们。另外,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我们身边的日常小事,但这些日常小事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是“无声的”。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每天做的都是琐碎事,然而却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香气”。三是“群体的”。范小青并没有将其写成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在桂香街居委会里,无论是被“绑架”来的林又红,还是家有智障女儿的余老师,还是来做义工的潘师傅,以及小陈、小金、小姜几位“90后”,在他们的身上都有“桂香精神”,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 范小青带着读者一起去寻找居委会的主任,以这种方式将一个本来很严肃正经的故事讲述得妙趣横生。说到底,这缘于范小青对生活的热爱。《桂香街》是范小青的又一次寻香记,生活充满了温暖和爱,值得我们去寻找,所以范小青对寻找始终保持着热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