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问题不是“严肃文学的前景令人发忧”,而是“严肃文学”这个很不严肃的说法居然成为我们评判文学的尺度。 当我在电脑上打出“严肃文学”四个字,突然感觉这个词很怪诞。...
解读古典小说的热潮引起多方思考——文学经典需要通俗化吗? 两个月前,上海文艺出版社以55万首印数、14%的版税竞标获得了易中天《品三国》的出版权;两个月后,易中天《...
近几年来摄影文学似乎异常热闹,倡导者都将其视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于是一些国家级的报刊都纷纷推出了有关专刊,如《文艺报》(中国作协)的《摄影文学导刊》、《中国艺术报》...
我们如何做批评?这似乎是一个假命题,因为文学批评在今天应该说是非常热闹的,来自大学文学系的教授和研究生、来自作家协会和文联的职业批评家、来自作家系统的评论家,还有...
文学是什么?这一具有某种“自明性”的人文学科概念在当下已变得越来越暧昧不明,疑义丛生。此种状况的出现是与当下的中国文学批评风尚紧密相关的。当下的中国文学批评与当下...
如果说文学为政治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它的精神激励作用,那么现在要它为某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服务,则无疑是将文学降到了商业模特的地位,成了企业广告的一种手段。 《文艺...
近日,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在三联书店开了一次讲座,题为“现代中国的文人学者”。《新京报》以“警惕学术专业化潮流”为题进行摘录与采访。 陈平原先生不仅身在学院,而...
中国的作家,常常是看不起批评家的。一些做批评工作的,除了抬高一些人,贬低一些人外,在学理上能独树一帜的,十分有限。所以,目前的批评家,大多数在作家眼里没有分量。有...
对当下文学批评的种种议论和指责由来已久,批评的公共性正在丧失已经成为没有宣布的共识。不仅一般读者认为文学批评可有可无,就是批评家们也相继指出:“文学批评作为职业已...
随着大量的诗歌民刊的诞生及其网络诗歌的盛行,在以量显威的同时,却泛滥着过去曾经的小资情调及中产阶级趣味的下午茶等现象,这些诗歌对社会焦点关怀不够,对底层的焦点现象...
解释学(国内学术界又译作 “诠释学”、“阐释学”和“释义学”)在西方来源于神学家对《圣经》的理解和解释,但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则诞生于西方近代。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
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愤懑地指出当时的文学批评“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他提出“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鲁迅当年所指出的现...
美女作家 反解:就像“小姐”不再是小女孩或大闺女的意思一样,如果你还是用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这个词汇,那么你显然就有些老土了。“美女作家”并不是“美丽的(或长的漂亮的)...
80后写作在最近几年的图书市场上大出风头,其声势完全超过了他们的前辈60年代或70年代作家,已是不争的事实。走近大小书店,他们的作品多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各种名目的畅销书...
八十年代以来,一方面从事文学图书的出版策划,组织和编辑了大量的高层次图书;一方面在文学的理论批评方面不懈笔耕,出版了6部文学理论评论著述。其中《文学观念的新变》和《...
对话者:葛红兵、郜元宝等 整理:宋红岭 时间:2005年11月3日 地点:上海闸北宋园 葛红兵(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被动型的,应激性的,在西方“第一世...
博客看点 无论我们怎样在字面上去描绘那些人物肖像、动作,那些宜人的风景,都会在电视机前逊色。也许我们会回过头来感慨巴尔扎克的时代,那是作家们风光至极的年代啊。而到了...
超主客关系与美学问题 潘知常: 自1985年发表《美学何处去》迄今,我一直在自己的论著、论文中反复强调,我们的美学研究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固执地坚持从主客关系的角度出发去思...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的“肉身叙事”、“娱乐至死”倾向,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持续反弹。近期又有评论家提出批评。张闳在《南方文坛》第3期撰文说,借助现代媒体的强...
最近,首都师大陶东风教授一篇《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的文章,引起轩然大波,平面媒体及网上,支持者有之,反对、诟病甚至谩骂者也不在少数。这一被称为“教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