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中国到底需要几个作家?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谈歌 参加讨论

    博客看点
    无论我们怎样在字面上去描绘那些人物肖像、动作,那些宜人的风景,都会在电视机前逊色。也许我们会回过头来感慨巴尔扎克的时代,那是作家们风光至极的年代啊。而到了我们这一辈子,突然在一夜之间,文学衰败了。作家们被读者遗弃在前朝废墟的庙堂上,书店被挤出了市场上最繁华的路段。作家们向企业家们献出最动人的媚笑。
    ——谈歌
    (http://blog.sina.com.cn/m/zjtange)
    一次笔会上,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每年需要几个作家?
    问题提得似乎有些突兀,没有人能够回答。看到过一本杂志对美国的读者进行调查,美国读者讲,他们每年最多也就看7个作家的小说。也就是讲,每年度,美国只有7个作家的书才畅销。美国每年只有7个作家能被市场需要。
    中国呢?中国的文学市场,到底需要几个作家呢?有位先生讲,中国一年,最多也就是需要4到5个作家(注:纯文学作家),也就是需要4到5本纯文学刊物。这里要声明一下,这位先生调查过100个喜欢读小说的读者。调查表明,80%的读者讲,每个月也就是读3本到4本文学杂志。每年,也就是读3本到4本长篇小说。他说的“4到5个”,应该是认真计算过的。
    站在这个证据上讲,中国每年的阅读市场,只需要4个或者5个作家?4到5个?够吗?差不多?翻上一倍又如何?那剩下的纯文学作家呢?淘汰?不淘汰怎么办?只能让国家花钱当文物养着。
    这种话题的提出,肯定招人骂。那次笔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文学现状充满预想色彩的最热心的一些先生们。他们痛心疾首地认为,是市场经济冲击了文学和作家。如果真是这样简单,那事情远远就不会像现在这种样子。这种愚人的论断可能从多种方面来阐明的。这种观点的注释说穿了只有一个,那就是作家的读者群的指数正在急剧下降。再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作家写了也白写,没有人看!
    愤怒管用吗?读者们在逃离了图书馆之后,又逃离了电影院,但谁又能保证,会在整整这一个世纪把他们按倒在电视机旁呢?谁又能预言,现在座无虚席的网络文学前,会不会在本世纪的某一天变得门可罗雀了呢?谁敢预言呢?
    现代与过去所有的年代区别还在于变化的范围、规模,惊人地扩大了。电影、电视、电脑震撼着几千年来的文学秩序。单单用文字来影响读者的年代确实已经过去了。想要用一本书来影响几代人,或者更远一点,无疑是痴人说梦。
    要理解文学进入这一个世纪会遭遇到的事情,我们必须分析文学加速崩溃的过程。正视“短暂性”,这个世纪性的概念。我们已经无可挽回地要同过去决裂,我们必须同旧的思想方式、思想情感、适应方式决裂。我们已经认定了一个新的世纪,就要对我们仍旧抱残守缺的文学现状进行质疑。我们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短暂”和“变化”这一对概念上。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两个概念,那我们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人们都还能记得,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国各种期刊都你追我赶地高扬起各种旗帜。但这种旗帜还没被人们看清时,就各自偃旗息鼓了。被人讥讽为“泡沫文学”。当精疲力竭的纯文学作家们走到这一个世纪,终于承认自己在心如冷铁一般的读者面前,纷纷落荒而逃的时候,纯文学作家们也许感觉到文学已经走到了尽头。
    时下的“纯作家”们怎么办呢?如果想把电视剧打翻在地,那是梦话。无论我们怎样在字面上去描绘那些人物肖像、动作,那些宜人的风景,都会在电视机前逊色。也许我们会回过头来感慨巴尔扎克的时代,那是作家们风光至极的年代啊。而到了我们这一辈子,突然在一夜之间,文学衰败了。作家们被读者遗弃在前朝废墟的庙堂上,书店被挤出了市场上最繁华的路段。作家们向企业家们献出最动人的媚笑。
    不用抬杠,所谓的“纯文学”已经不再重要。纯正文学作家们所占的阅读市场的份额,已经大大缩水。开头儿讲的,中国每年需要4到5个作家的结论,应该是一个经过认真计算的结论数字。呜呼哀哉!
    原载:《广州日报》2006年9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