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当今文学批评的某些偏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杨剑龙 参加讨论

    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愤懑地指出当时的文学批评“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他提出“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鲁迅当年所指出的现象,在当今的文坛有愈演愈烈之势:要么是恣意吹捧一味哄抬;要么是酷评骂评无端贬抑。
     在近年来的文学批评中,有些批评家或为了表达自己的远见卓识,占据话语的制高点;或为了制造文学的轰动效应,达到市场的占有率;或为了营造文学的接受氛围,引起读者的青睐,却缺乏对于文学文本的认真阅读和深切感悟,一些评论常常偏离了文学作品的实际。这些评论具体地表现为:
     一、借批评对象抒发自己观点的自诩式批评。有些批评者缺乏对于文学文本的细致阅读,却急于表达其“独到”的文学观念,他们常常以对某一部文学作品的批评入题,或由某一文学现象切入,但往往在评论中游离于批评对象,甚至脱离了文学文本的分析,一味地引经据典,别出心裁,在高谈阔论中表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学观念,洋洋洒洒,恣肆汪洋。似乎说得头头是道,言之有据,充满哲理思辨,却常常是牵强附会,文不对题。
     二、攻其一点否定其余的酷评式批评。文学酷评已成为近些年来一种文学现象,批评者或揪住文学大家的作品不放,以调侃谩骂的口吻恣意批评;或瞄准文学新人新作置喙,以嘲讽颠覆的姿态一味否定,缺乏深入严谨的文学分析,缺少切中肯綮的逻辑批评,常常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式,主观武断地予以彻底颠覆,将其置之死地。《十诗人批判书》中说:“巴(金)老、冰(心)老竟然能从德育课上取分贴补于他们的智育课,窃得中国文坛(而非文学)‘圣父’、‘圣母’的名分,这真是中国特色的滑稽事!”在故作幽默的话语里,彻底否定了巴金、冰心的文学成就。有的批评者“以一斑而窥全豹”,以个别否定整体,达到耸人听闻的目的。《十少年作家批判书》对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等十位“80后”作家作酷评,郭敬明被批为“文学王国里的小太监”,韩寒被指斥为“一把破损的旧钥匙”,春树被讥讽为“性、谎言和没脑袋”,文学批评被变异为人身攻击。酷评式批评常常采用嬉笑怒骂、挖苦调侃、盛气凌人的话语,试图在泼辣尖锐中达到夺人眼球的目的。
     三、穿靴戴帽恣意拔高的吹捧式批评。中国社会在日益走向商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虽然文学受到的关注程度已大不如从前,但是在文学道路上踟躇的人们依然纷至沓来,在文学与时尚结缘、文学与消费攀亲的过程中,文学批评常常有着导引文学市场消费的功用。为了打开一部文学作品的销路,出版商和作家常常策划举办各种作品研讨会,邀请有名望的批评家撰写书评,利益的诱惑让一些批评家们趋之若鹜。有的批评家既缺少对于文学作品的认真完整的阅读,又碍于情面,所以都以说好话为主。有的甚至一味吹捧、恣意拔高,无视作品的实际,无视作家的实际,在穿靴戴帽中好话说尽,在天花乱坠言不由衷中将作品捧上了天,造成了对于读者的误导。
     在谈到文学评论时,沈从文曾经指出:“理想的书评有待于理想的书评家。一篇书评对作者读者同样有意义,当然不容易。但如果一个书评家,对于近二十年来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长成有一贯的认识,对于一个作品的价值和内容得失欣赏且能说明,执笔时不敷衍,不苟且,这样子写成的书评,至少对于读者是有意义的。理想的书评家,应当是懂得各种作品且能够中肯的说出那个作品得失的人……”(《书评的自由解放运动》)沈从文倡导将一部作品放在文学发展的轨迹中来考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理想的批评家。
     当代文坛上出现的自诩式、酷评式、吹捧式批评,既有碍于读者,也有害于作者,更有损于批评者自身。批评者缺乏对于文学创作的真切感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文学批评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感觉到体悟的过程。在当今的文学批评界,应该提倡文学批评过程中的感悟,文学感悟既是注重从文本阅读出发的文学感受,也是跳出文本的深刻体悟,更是将文学作品置于作家创作、文学发展轨迹上的深入评说。在文学感悟过程中,文本的细致阅读是其基础,只有认真细致研读文本,才能够理直气壮地评价文本。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感受往往是批评者把握作品的基础,在阅读中激起阅读者的情感共鸣,形成对于一部作品的基本感受。走出文本的深入体悟是文学批评的必要步骤。文学批评应该在感受过程中的不断条理化理性化,在对于作品的反复阅读中逐渐形成对于作品的总体印象,在不断条理化过程中达到对于该作品的整体性把握。将文学作品置于作家与文学发展轨迹上衡量,使文学批评具有文学史视阈,是文学批评的重要一环。在宏观视野中,去发现一部作品在一位作家创作轨迹中的意义,去判断一部作品是否给文学史提供了新的因素,才能真正探究一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对于作品的长与短的评说中,真正道出批评家独到的见解,既引导读者阅读作品,也有助于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得到提高。
    原载:《文汇报》2005年1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