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陈寅恪在学术上是一个纵横驰骋、不断创新的学者,在生活上、感情上却是一个颇为恋旧的“世家子弟”。反映在其诗文中,则存在着一个沉郁隐蔽的长沙“旧巢”情结。 关...
内容提要 文章对柔石的《二月》文本进行重新解读,认为《二月》所叙述的不是一个爱情故事,主人公萧涧秋和文嫂、陶岚之间的感情不是以往研究者认定的男女之情;采莲则是萧涧秋...
李一飞先生《张籍王建交游考述》(见《文学遗产》1993年第2期,以下简称“李考”)一文,在卞孝萱先生、谭优学先生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张籍、王建的交游始末多有发明,如指出...
《谪龙说》与《河间传》,是《柳宗元集》中的两篇寓言。对于这两篇文章,历来探讨者不少,观点也都比较一致。近年,卞孝萱先生又作《〈谪龙说〉与〈河间传〉新探》(见《文学研...
内容提要 李家烈先生和《李白诗酒人生》一书提出“李白是外国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李白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李白自述家世,李白的外貌、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析,李白是...
内容提要 杜甫曾于洛阳东、偃师西北首阳山下,也即其远祖杜预墓旁修筑居室,以示不忘其本。死后虽然魂落他乡,然其孙承其遗志,四十年后将其灵枢迁回偃师祖墓葬之。 关键词 缅...
据介绍,杜甫墓全国现存的约有八处:陕西的富县和华阴、四川的成都、湖北的襄阳、湖南的耒阳和平江、河南的偃师和巩县。其前六处皆为纪念性的空墓,霍松林先生与傅永魁先生等...
《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刊发了署名李丛昕的文章《杜甫终葬巩县说》,以“杜甫终葬巩县为是而偃师为非”,否定《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刊登的霍松林先生《杜甫与偃师》一文中...
一、巩县《诗圣全谱》史料价值质疑 杜甫出自中古关中郡姓杜氏的一个支系——襄阳杜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京兆杜预之子杜耽为凉州军司滞留河西,其子孙杜顾、杜逊一支随晋元...
传统名篇《陋室铭》的作者,诸家选集如《刘梦得文集》《历代散文选》《古文选译》均认定是唐代的刘禹锡,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编者随声附和,教师便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流讹...
关键词 黄庭坚、松风阁、武昌西山诗 历代著述均称《松风阁》诗及其墨迹系黄山谷五十八岁所作,属其晚期优秀代表作品。但据笔者考证,《松风阁》实属山谷早期作品,时间为宋神...
一 “诗夫子”与“诗天子”之称辨析 盛唐时著名诗人王昌龄有“诗夫子”或“诗天子”之称誉,笔者于“诗天子”之称每每感觉可疑,不唯在哪个尊卑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的封建社会,...
关键词 黄庭坚 松风阁诗 武昌西山诗 一、《松风阁》诗考析 笔者于2001年2月7日在《书法导报》(第6期总581期)发表了《(松风阁)新解》(以下简称《新解》)一文,拙文通过自己的...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的论点是: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思考与成型是在1985年,二十世纪尚有十五年的文学现象没有被这一概念所涵括,更何这十五年中的沧桑巨变;2.“二十世纪...
内容提要 骆礼刚先生在《王昌龄二题》一文中认为: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非由七绝乃因五古。笔者认为王昌龄引用己诗时多为五古,实是其向生徒讲授五古的做法时所致,而并非其有意...
白居易的亲娘,原是他的姑表姐姐,有白氏撰写的三篇文章作证,摘要于下: 一、《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写的是白居易的祖父,名锽,字上锺,祖母薛氏,长子季庾即白居易的父亲...
内容提要 在《花间集序》中,欧阳炯第一次勾勒出可歌之“词”发展的大致线索,并明确提出了“清”、“清绝”的审美标准。但是,长期以来,他的词史线索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他...
内容提要 目前对周国平的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的相关评论散见于网络,多是不成系统的感性认识,要么是读者的一些读后感,要么是些评论家的对某一点的重视,而...
内容提要 欧阳炯《花间集序》不反宫体,更不反艳情,也没有提出“清”、“清绝”的审美标准。《花间集序》的主旨是提倡“雅词”,崇雅黜俗。针对民间曲子词质木无文之俗,欧阳...
内容提要 白居易父母的婚配问题,至今在学术界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李寿冈先生《白居易父母的畸形婚配》一文重新提出了前人曾经论述过的“舅甥为婚”说,似难以成立。本文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