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目前对周国平的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的相关评论散见于网络,多是不成系统的感性认识,要么是读者的一些读后感,要么是些评论家的对某一点的重视,而至于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尚未见之于文献。对该作品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中国当代的纪实文学重新认识的过程。《妞妞》一书,从归类、到结构、到主题、到内涵都是需要认真讨论的论题。尤其是它对当代纪实文学所产生的意义,更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将要通过归纳作品的意义,进而探索该作品对当代文学的启示,并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论题提供给后来者一个比较有价值的参考。着重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把周国平的《妞妞》一书置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何种地位?(2)如何全面发掘《妞妞》文学以外的价值?(3)纪实文学该不该走向个人内心关照和反映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关键词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纪实文学;启示 总 论 在1996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诞生了一部著名的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以下简称《妞妞》),作者是哲学家兼文学家的周国平。周国平从女儿妞妞1990年4月20日22时48分降生写起,到1991年11月7日5时女儿病逝终结,全篇17.8万字,倾诉了身为父亲的满腔哀情与愁肠。 正如周国平所说:“我没有任何办法留住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我只能把它转换成所谓文本,用文本来证明我们曾经拥有,同时也证明我们已经永远失去。”[1](见《妞妞·新版自序》)他的那种痛苦是溢于言表的,写作或许只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从最根本的出发点上看,更多的是为自己,而要表达的却是因巨大的空缺产生的巨大的寂寞感。这是周国平最初的写作《妞妞》一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妞妞》一书的后记中,周国平就谈到过“我写下这一切,因为我必须卸下压在心头太重的思念,继续生活下去。”[2](见《妞妞·后记》) 关于人性中的父性、亲子之情的问题,在该作品中表现的尤为鲜明生动。在表现对妞妞的父爱中,周国平总是试图如许多普通父亲一样,放弃理性的哲学,“我爱妞妞胜过一切”,从感性上真切显现一个人的情感原貌,真实无虚,甚至也不加任何修饰。这一点也可以从周国平对妞妞之死的抱怨中找到答案。正因此而使得该作品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从它的发行量上就可以看出,读者群是如此之广泛了。周国平毕竟是位优秀的哲学家,在他的《妞妞》中总见到一些对人生的哲学性阐释,对生死、选择、父爱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所发出的个人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入心入髓。这也是《妞妞》在另外一个方面的特色。 作家萧乾曾说:“文字是天然含蓄的东西。无论多么明显地写出,后面总还跟着一点别的东西,也许是一种口气,也许是一片情感。”[3]周国平写妞妞为怀念与妞妞共处的一段人生历程,在《妞妞》一书中有许多章节只是一种纯粹的记录性文字,如第九章《妞妞小词典》、第十二章《磕着了》等等,但是这种记录却潜藏了巨大的痛苦,一个预知死亡的小生命,无法挽救地出现在你的面前,是那样鲜活,那么美好,让人不得不产生惋惜和哀痛。这种情感是贯穿《妞妞》全篇的。文字所负载的意义就在于文字本身对生活与美的真实记录。而周国平使用了纪实文学的多种表层形态,却是在关注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性上下功夫。与许多纪实文学产生了一种“远离”。它用纪实文学的形式表现真实的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对纪实文学的创新。《妞妞》的成功是由抽屉文学进入大众文学,并受到格外关注。 作为一种新的边缘文学模式,《妞妞》的境界是脱俗的。它非完全揭示一种人生痛苦,为痛苦而作。更大意义上讲,它非简单生活描述,带给我们的是多方面多向度的思考,有人生的,人性的,伦理的,医疗制度的等等,而对父爱无所寄托的表现和对死亡悲伤的三中安抚模式的思考,使其具有了世界文学特性,它还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 一、 解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1)“今天我活着” 周国平曾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5]周国平失去妞妞所带来的痛苦和寂寞,造成了他人生的空虚之感,而这个空缺了的心灵需要另外一种东西填补。于是,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与妞妞的一段人生历程,似乎是在揭自己的伤疤,但却让他找到了一种生存的希望与缓和哀伤的方法。 在完成了《妞妞》一书之后,周国平进一步思考了人生。他写道:“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6]作品诠释了人活着的全部意义:人活着就需要面对一些不愿面对的事情,人活者注定是痛苦和幸福相伴,而人生的充实才是最重要的。 从写作的最初动机上看,周国平写《妞妞》一书,一是为妞妞,一是为自己而写。实际上是更倾向于为自己“一个昙花一现的小生命,会有多少故事呢?”在整部书中都浸透着周国平“爱哀交加的心境”和“摇篮旁兼墓畔的思考”,他写下这一切是为了“卸下压在心头的太重的思念,继续生活下去”。 一个因失去亲人痛苦异常的人,的确有种无法排遣的人生痛苦,但是要活着,就必须与那段痛苦历程作一个艰难的诀别。在此种情况下,探索和追寻人活着的意义是难能可贵的一种人性显现。没有失去,就不能证明曾经拥有,人活着需要珍惜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2)深沉的父爱 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孩子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是人们的一种普通情感。有人说:“孩子是上帝的恩赐”,也有人说:“孩子是天使,带给普天下父母的是一种幸福与满足”。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一种人生寄托,他延续了人类的情感,也延续了人类自身;孩子更是一种新诞生的希望,每一位父母是多么希望孩子能够在自己的关爱中渐渐成长! 可是周国平的女儿妞妞的降生,带给他的却是种绝望。他守护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562个日日夜夜,试图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父爱。在周国平一次次绝望的祈祷中,妞妞像划过夜空的一颗流星,还来不及夏花之绚烂,秋叶之静美,倏然消失在他的哀伤之中。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周国平一样欲哭无泪,真正体验到一种爱哀交加的心境,是那样地震撼人心,是那么地绝望和痛苦。周国平一次次想方设法从中医到西医,从气功治疗到追求所谓神灵赐予的灵丹妙药,每一个过程存在的希望都呼唤起他人生的激情。“我的妞妞有救了!”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和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中,周国平被折磨得心力交瘁,而每一次都更深化了对妞妞的父爱之情。 (3)永恒的妞妞 有网友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妞妞是幸福的,他有一个能把所有情感和爱意表达出来的父亲,让世人看到了她的可爱与永恒,也分享着她给世间带来的快乐,并承担了病魔给她的深层的痛苦感受。她没有长大,因而没有缺点,她是纯洁的,永远可爱的。妞妞死得是那么不甘,她轻轻的叹息是对生命的留恋。当一个陌生的死亡使者将她带走时,她强打起精神想要拒绝,但还是无奈地离开了深爱着他的父亲母亲。但她终究是幸福的。”[7]妞妞是幸福的,妞妞的生命固然短暂,但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却蕴涵了一种伟大而无私的父爱,这一全人类普通情感。妞妞成为了这一情感的载体,给人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从另一方面将,读者面对这个可爱的孩子和她给读者的绝望,造成了一种与周国平心灵相通的痛苦。这份痛苦是十分沉重的。一方面,妞妞可爱至极;另一方面,妞妞注定死亡。当人们的爱付出以后,是多么渴望收获幸福,但是得到的依然是悲惨的结局。珍惜与哀伤同时贮存于人们的心中,形成了关于生死以及人生全部意义的思考。正如《妞妞》文中所说:“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夭折了,他究竟一无所失,还是失去了他应该享有的漫长的一生?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他究竟失去了他曾经享有的漫长的一生,还是一无所失?”其实,生死并不能概括人生的意义。 “我们的妞妞和春花一起绽开,和秋叶一起凋落……” (4)情感与哲学 周国平并非简单地记述生活。从生活中,他总能捕捉到独到的见识。对《妞妞》一书的写作,周国平总是在情感之外注入某种思想,或者某种哲学见解。尤其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他说:“死是荒谬的,而我所看到的有是世界上最荒谬、最不自然的死——一个健康美丽的婴儿的预先宣告的,不可挽救的死。(见《妞妞》第五章《绝望的亲情》)”既然人类之死是荒谬的,那么人的永恒才被视为正解。而事实却是无法改变地自然法则。周国平却抛开一切理性的东西,来表达出这样一份情感,其目的是作为一位普通父亲来宣泄心灵上的哀感。死是荒谬的,死为什么要存在?当周国平正视这一事实之后,他体会到了人生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和人的情感是多么的脆弱,时间又是多么地昭示着生命与存在的悲剧。他写到:“我活着是暂时的。我失去我的孩子也是暂时的。岁月之流终将荡尽我的微不足道的存在和悲剧。(见《妞妞》第十五章《艰难的诀别》)” 把情感升华至哲学的高度,同时也把哲学融入情感世界之中阐释出来,像泡一壶茶,情感是那沸腾的水,思想却是那浓郁的茶香。这样的方式,使得情感增强了理趣,哲学变得深入浅出,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妞妞》一书被称为是“写尽完美的毁灭,超越平凡的感动”[8] (5)对话与思索 作为哲学家的周国平,一贯强调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哲学研究是统一的,都是灌注了自己生命体验的结晶。他的作品多以哲理性思辨性为主。朴素中潜藏着深邃的哲理,平淡中寄予着深意。难怪有人说,周国平的作品“平和、宽容、有味、不疾不徐,从容古今,从容情感,间或也有些浅浅的忧郁”(李泓冰《龙应台与周国平》)。 读周国平的书的确有种让人沉静,让人出世之感。《妞妞》一书的确讲述的“不是一个小家庭的隐私,而是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9]周国平在经历几番思考中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是对自己文本的拔高,还是有意补充?而对于这种评价还是没有取得广泛的共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随后的论述中将会看到。 目前有被周国平看好的两种读者的评论被收入《妞妞·新版自序》中,一个是黄集伟1997年8月23日在《齐鲁晚报》上的评论“《妞妞》是为除周国平之外的另一个或其他许多寂寞而写的。周国平大概永远也不会知道,陪着他的寂寞坐着的,另外还有很多寂寞”。另一个是陈荷1997年8月30日发表于《文艺报》上的评论:“作为妞妞的生父,周国平有着许多难以超越的亲子之情,所以他不可能奢谈意义。而作为没有过妞妞的我们,又无从超越。但我们渴望超越,渴望通过意义引渡我们。这才是我们的痛点……”。 纵观媒体的各种评论和读者的反映,我对《妞妞》的文本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现在提出来仅供参考。《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的主题具有多义性,所反映的情感“父爱”具有世界性;另外,作为纪实文学它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应该占有一个“席位”。下面我们来看看《妞妞》对纪实文学有哪些超越。 二、《妞妞》对纪实文学的超越 (1)对纪实文学思想性超越 归类的困惑 作为边缘文学的《妞妞》的确很难归入传统文学范畴。正如周国平自己所说:“我不知道这本书该怎样归类。它不像小说,因为缺乏小说的基本要素——情节的虚构。它也不像散文,因为篇幅太长。它好像也不能归入报告文学一类,因为它的主角只是一个仅仅活到一岁半的婴儿,并无值得报告的事迹。”[15]故周国平认为《妞妞》一书的内容只是他生命中的一段历程。 与其他纪实文学所不同的是,以往的纪实文学都没有像周国平的《妞妞》一书这样深刻全面地触及到个人痛彻肺腑的内心世界,用平凡人的一段生活经历,来集中表现人类共同存在的都必须面对的困境。他以一种哲学家的气质介入文学创作,用一种生活来揭示出另一种生活,由物质生活和情感生活,上升到灵魂生活,来展示更高意义上的人生智性思考。用妞妞在作为父亲的周国平眼前稍纵即逝的生命来诠释生死,宣讲面对亲人离去的死亡安抚之法。写得相当有思想深度。 文本价值不限于文学 《妞妞》中提出的人生问题,生死、选择和爱都是那样真切地摆在读者面前。如何对待,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周国平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因此而使得《妞妞》的文本价值不限于文学范畴,获得了更广泛的意义。单从医学人文学的角度看,医学界把它定为“医疗护理专业必读书目”,它被誉为“中国医学人文学的重要作品”。其理由是“《妞妞》不仅仅是一个作者亲历的悲情故事,而且它还展现出了一个鲜活的病人世界(《北京晚报》2000年1月10日)”。与此同时,《中华读书报》也认为,《妞妞》一书“给中国公众提供了一个反省现代医学观念与制度的生动案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妞妞》一书还浸满了作为哲学家和父亲的周国平对于众多人生困境的解答和全篇贯注的父爱。这种融合使得文本的价值飙升。以父爱为主题,并辅以哲理性思考,还加上对困境的态度,直接面对,彰显了当代“活着”精神,用充实替代痛苦,写作替代寂寞,不失为一个当代人合理的生存状态,极具代表性。 (2)作为一种新的边缘文学模式 《妞妞》一书丰富了纪实文学文本模式,是种创新。其特色也是多方面的,很值得借鉴。 第一,着重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或对生活的直白的陈述;或思考人生诸多的无奈,“以我之眼界,观世之情状”,不矫情,不做作,带着痛苦与愤怒谴责世事人情的同时,不忘记作冷峻的思考。 第二,以父爱为主题,表达了全人类之共同情感。因此而使得《妞妞》具有了世界文学意义。它再也不是单独地讲述一位父亲与新生女儿18个月地病魔搏斗地故事,他写了一种人生体验??作父亲的亲子体验??人类共同情感生活。 第三,在纪实文学与非纪实文学之间徘徊深思:纪实文学的任务一般为记录某个事件,说明某种意义也就完了。而《妞妞》却升华至文学的巅峰。表达了全人类普遍关注的情感。与此同时,作品还超越了纪实文学的范畴,使得其具有多重文本价值,非纪实文学所能概括。 第四,手法上更加灵活自由。全书各个章节都在试图有意识地使用某种手法。如第四章《哭不是懦弱》、第六章《因果无凭》使用了对话体;第九章《妞妞词典》通篇使用了语录体;第六章《因果无凭》、第十章《紫色标记》、第十四章《应该有天堂(札记之四)》使用了意识流;第二章《新大陆(札记之二)》、第五章《绝望地亲情(札记之二)》、第八章《寻常地苦难(札记之三)》通篇议论,还有反讽、内心独白等等手法。多种手法在《妞妞》中相互交合,手法处理上较为随意。 第五,着重思考了人的生死问题,也是文本最鲜活的特色之一。 关于这一点,比较有代表性的阐释是来自www.joyo.com(卓越网)的郑晓江的文章《灯下漫笔:不可不读周国平》最为代表。他在认为周国平在该作品中阐释了三种死亡悲伤的安抚模式:①东方式的安抚模式,即雨儿(作品中周国平的妻子)坚持要再生一个女儿,并固执地坚持只要把她当作就是妞妞地再生,便可以从悲惨之境里超脱出来;②西方式的安抚模式,周国平的女儿去世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坚持认为这么美丽的生命,就应该有个“天堂”来容纳她,她在天堂里是永恒幸福的,决不会再有痛苦侵扰她;③中国式的安抚模式,在书的最后,周国平描绘了一个梦,在梦中男孩女孩、大人小人,全都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不分你我彼此,亦无生之悲伤与死之痛苦,这是一个无生无死之境,它正是中国古代最伟大地思想家之一庄子地奇幻观念。 《妞妞》作为一种边缘文学,从思想深度、内容结构模式到文本地多义性,都可以说是一种开创,以前还没有见到过纪实文学能够如此融合哲、理、思、辩于一炉。《妞妞》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三、《妞妞》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1) 内心真实关注 从周国平的《妞妞》一书,可以理解到作为一个父亲的忧伤情愫。周国平在书中表达了他的真实的内心世界。他如此真切地关注自己的内心,非一般纪实文学所能做到。说他真实,一方面是文本本身的内容真实;另一方面是指所表达的情感真实,作为一个普通人所追求的真实,不做作,不掩饰。虽然周国平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得情绪化了点,但亦无伤《妞妞》全篇的主旨,反而更加证实了这样一个事实:周国平试图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情绪来表达一种绝望的哀伤,表现人在命运面前是如何地无能为力和痛苦异常。他带给我们的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周国平,他爱他的孩子胜过一切人生追求,仅此而已。 纪实文学走入个人内心世界,周国平算得上是全心全意的了。以往的纪实文学,重在表现事件本身以及其特殊意义。关于内心性揭示方面,均没有像周国平的《妞妞》这样深刻。周国平写了自己关于妞妞的生死这个期间的感受,像接受一次人生蜕变一样,没有人能够比他更能感受到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以至于周国平在无法排遣的痛苦之中,使用了三种死亡悲伤安抚模式的构想来拯救自己的将崩溃的精神世界。他同时也提供给每一位读者缓解心里压力的良方。痛苦总算接受自我慰抚,然而失去的却永远无法再挽回,生活变得空荡和无意义了许多,就产生了寂寞。周国平用文学真实地讲述了这种心灵状态,可谓真实到透明之境。 (2) 文本的大境界 叔本华说过,高级的精神文化,往往使我们达到另一种境地。即使人们完成一种突破,一种内在、本身的突破。《妞妞》一书就是这样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文化。 文本忌简单生活的描述。文本的价值终究是其文本传播以后带来的社会效应。故思想性、当代性、多义性和普遍情感性就成为文本的追求。 周国平的《妞妞》带给我们多方面多向性价值,他不仅仅在文学上产生重大影响力,还在医学人文,哲学伦理学,人生观等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多义性产生多种价值。而普遍情感关照却产生了更大的读者群。由个人情感的表达发展升华至全人类普遍情感的表达,就成为了一种文本的大境界了。让所有人都能从中找到某种需要是不易之举,《妞妞》却做到了这一点。 在表达深沉的父爱的同时,也概括了绝望中的生存模式——别无选择。他所体现的是种无所适从之感的都市化心理。现代化都市化的生活日益紧凑的闲暇时间,让每一个人都无意中忽视了必要的情感,诸如爱与关怀,亲情都被忙碌的身影所掩盖。 周国平的《妞妞》的出现,擦亮了人们灰暗的双眼,提示人们应多关爱家人,具有了现代性。周国平在让读者看到自己的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与之一样的心情。从某种相类似的痛点,被“引渡”至另一个痛点上,痛苦仍将在每一个人心里涌动。文本的大境界即在于揭示了这样的一种人存在的境遇。 (3) 父性、人文性探索 《妞妞》一书对父性的诠释是纯粹的。周国平的父性心理是任何一个身为父亲的人都具有的人性。周国平进而阐发了他所领悟到的亲子之爱“它是生物的,却滤尽了肉欲;它是无私的,却与伦理无关;它是非常实在,却不沾一丝功利的计算”(见《妞妞》第二章《新大陆》)。 在了无希望的救赎中,周国平始终坚信一个信念:爱不怕徒劳也绝不徒劳!有人曾经劝他,既然妞妞必死无疑,不如让他早日解脱,何必在她身上徒劳地耗费精力和感情呢?周国平坦然地回答说:“我不是不知道,一切希望都已破灭,妞妞只是在捱日子而已。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又有谁不是在捱日子呢?我们人人注定要死,但我们并不因此而对自己失去耐心,为什么我却要对我的女儿妞妞失去耐心呢?有一千条理由让她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他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妞妞的爱。徒劳吗?爱绝不徒劳。”(见《妞妞》) 周国平认为:“在男人的一切角色中,父亲最富人性。其余种种角色,包括儿子,丈夫,野心家,征服者,面对父亲角色都不由自主地露出愧色,压低嗓门说话。”[18]父亲形象在周国平的眼中被看作是伟大与神圣的代名词。 四、《妞妞》的后续性思考 (1) 当代文学平民化、真实性思考 《妞妞》一书可以与当代新写实小说进行比较。它们都表现了普遍人的情感,显得都比较平民化。所不同的是,《妞妞》中妞妞形象是真实的艺术个体,而新写实小说审美对象是虚构的集合体,代表的人群更加广泛,是用虚构的艺术来表现群像和生活的原貌。 《妞妞》的非虚构性,决定了它不能归为小说一类。它是记录的和经过周国平深刻思考过的某种人生历程和人生价值。真实是本质,类似于一种心理实录性文本。纪实文学的内涵似乎不负载有这种意义上的作用。 文学的真实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真实;另一种是艺术真实。《妞妞》一书很显然是前一种真实。《妞妞》作为当代文学中的一分子,其产生与当代文学潮流是很合拍的,却有着不同的旋律。“活着”作为当代文学表现的主题,《妞妞》一书也试图说明人“活者”的意义所在——或者空虚,或者充实,来揭示人生存在的困境,无法摆脱的宿命。 (2) 对于人性、伦理、生死和医疗制度弊端的思考 《妞妞》一书为何“被美国医学人文专家奉为当代中国人文医学的启蒙之作”呢?是否有炒作之嫌?这点不用去管它。我们来看看在《妞妞》一书中,周国平由生死的思考引发的对人性和伦理道德的思考的意义何在。这里着重谈谈周国平对医疗制度弊端的一些看法和相关性认识。第一,孕妇切不可照射X光。但是那个所谓的医学博士对雨儿(周国平的妻子)照了又照,连他旁边的女医生也觉得过分,一再叫他别照。这个博士是否缺乏如此基础的医学常识呢?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其行医能力有大问题。第二,内科女医生对就诊的病人是如此没人性,面对一个孕妇连最起码的爱护心理都不存在,可见其乏职业道德和素质极其低劣。第三,作为一个病人来到医院,有权利向任何一个医生询问自己的病情和获得治疗之法,即使是不懂得,也不至于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拒绝,甚至和病人争吵。这是一个医生最起码的素养,不具备这种素养就是玷污了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正如《北京晚报》2000年1月10日的报道,《妞妞》一书“给中国公众提供了一个反省现代医学观念与制度的生动案例。” (3) 文本的多义性、世界性思考 西方文学史上的《老人与海》被无数评论家们阐释了许多文本意义。其实它写的内容相当简单,但是它却代表了一种美国精神。“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此,《老人与海》成为一部优秀的世界文学名著。《妞妞》一书同样具有多种文本价值,不乏对全人类共同情感——父爱——的关照和阐释。通过一为父亲对孩子爱与关怀进而思索人生意义的故事来阐发了一种生存状态:因失去产生的空虚和寂寞,因写作而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主题的多义性是指一部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因而有各种不同的释义。文本主题的现实揭示,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它由文本的丰富性与读者的接受性两构成。”[21](《文学理论》)《妞妞》一书提供了丰富的意义内涵,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不同的主题价值。可以说,它将随着时代的不同,读者群体的不同,而产生某种新的阐释。 世界性文学必然要求能够反映人及人性中的某种共性。像父爱、母爱、自然、生命,人生境遇等等,它是一种能够证明人存在的价值性的文学,并上升到理性化哲学化的高度概括一类人或全人类的共同情感,在世界范围内能够引起共鸣的文本。《妞妞》具有这样的一些因素,因而可以归入世界文学之列。 五、批评:《妞妞》瑕不掩瑜 (1)沉醉于个人建构的内心世界,父爱似乎显得狭隘 周国平《妞妞》一书的生活描述,比较局限于个人家庭,对于社会和其他方面关注不够,给人一种放不开生活包袱的感觉。对医院的描写也只带着恐惧管中窥豹,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它。他着重关注个人内心世界,拘泥于小家庭的饿悲欢离合。“我爱我的妞妞胜过一切”的表达亦是显得小气,当然不否认情绪化对文本的影响,符合读者心态。但事实上是种偏激,他爱的只是他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去思考,这样的医疗事故导致了多少家庭如他一般的痛苦。批评社会的力度不够大。 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戈蒂埃说:“艺术,是自由,是奢侈,是繁荣,是灵魂在欢乐中的充分发展。”[22]艺术的确可以不顾一切所谓的目的,为艺术而艺术。这样也曾产生过许多世界文学名著,比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那么,周国平的《妞妞》是“不问意义的产物,它是给不问有什么意义的读者看的。”[23](见《妞妞·后记》)既然不问意义,也就没有必要去非要弄出个什么名堂来,这就是抽屉文学的特性。但从这层意义上说,文本还有个优劣高雅之别的问题吧? 说《妞妞》中的父爱过于狭隘,流入小家子气,是有根据的。书中仅仅表达了周国平对自己孩子的爱,忽视了去表现由个人的痛苦上升的更多人因失去孩子的痛苦心态,在情感处理上有关注个人倾向的目的,无关注群体之气质。 (2)对生死的哲学探讨走入无价值和无终极意义 无选择的选择 在对妞妞疾病的处理问题上,周国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采取等待的态度,不果断,也不积极。对妞妞的生死、疾病的治疗上是无选择的选择,可能来原于他的个人情感,显得比较脆弱。具有哲学家的优秀品质,却无法逃脱性格所决定的悲观命运。据周国平所说,妞妞的病如果得到及时治疗是可以保全性命的。在对妞妞的病有足够重视之后,绝望便随之而来了。治与不治都仅存一个结果。这时任何哲学都无法摆脱这样一种困境,剩下的只是爱与痛苦的延续。周国平于是说,许多人都在捱日子,为何不让妞妞多捱几天日子呢?但是,妞妞却因周国平所寄托父爱痛不欲生的活着,实际上是对妞妞的一种残忍啊! 幻想替代痛苦,实际上还是痛苦 对于生死的思索之后, 周国平真实发现妞妞不存在了的事实,便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幻想,这些幻想多是美好的和妞妞一起健康快乐着的。这些幻想其实根本无法拯救周国平内心的绝望和痛苦。梦幻过后,同样是绝望。在片刻的心灵安慰之际,周国平不得不用文字释放关押许久的痛苦,他需要的或许是一场发泄,需要的或许是一场思想爆发。他用一种充实的生活而非梦境来填补某种情感上的缺失和无所寄托的悲凉。 周国平描写了三种悲伤安抚模式,并让自己跳进去感受和缓解心灵压力,从而试图增加活下去的几分动力。他的这种作法,实际上仍然是对现实的逃避:或者是为妞妞建造一个天堂,让她在那里健康成长;或者再生一个妞妞,来延续这段夭折的父爱和妞妞美好的生命;或者与妞妞一同生长,无生之悲伤,死之痛苦,获得永生。这三种模式依然摆脱不了痛苦了现实。 (4) 结构上虽然精心设计,但仍旧有拼凑之感,导致文本在归类上的模糊 《妞妞》的各个章节之间,很显然是不在同一个时间段一气呵成的。章节之间产生了某种脱离之感,即显得拼凑。在手法上,各章节跳动剧烈。对话体、语录体、意识流、议论、记叙杂糅其间。 瑞士文艺理论家沃尔冈·凯塞尔指出:“掌握了作者反复修改的多种稿本,就使我们有一批丰富的资料来研究艺术家内心的发展,同时考察他们抒情的动机的自主的和发展的力量。”[23]从版本上看,《中国妇女报》刊载的与现在发行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次印刷)手法和章节上无变化。所不同的仅仅是新版添加了《新版自序》周国平进一步阐述了创作该文本的价值。抒情模式上也无改动。而这两个版本让我们发现周国平对自己的写作目的和动机有了不同的解释,思想看来是更深刻了些。 作为一部构成长篇的文本,在结构上,手法上应该有某些联系性,札记虽然可以随意为之,类似于随感,但依然需要有一种连贯性。《妞妞》的各个章节之间似乎少有连续,或者说这种连续是作者主观驾驭的,读者是不可把捉的。 另外,周国平在书中的议论似乎过多,能引起读者思索的空间就显狭小了,不便于文本的“可写性”发展,也是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萧乾:《经验的汇兑》,见《鉴赏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55页 [2]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25页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2页 [5]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第140页 [6]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第1版 [7]戈蒂埃:《〈阿贝杜斯〉序言》,转引自赵澧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8]昂利·拜尔:《方法、批评及文学史—朗松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52页 [9]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见《文艺理论译丛》,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1辑,第275页 [10]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0-141页 (收稿日期:2005-5-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