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刊发了署名李丛昕的文章《杜甫终葬巩县说》,以“杜甫终葬巩县为是而偃师为非”,否定《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刊登的霍松林先生《杜甫与偃师》一文中“再次肯定了杜甫终葬偃师的传统说法”。李丛昕仅以一次考察、获赠《巩县志》数种,就作出了如是“结论”,无论论据和论点,还是研究历史的方法,该文都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权威具有使人信从的力量 霍松林先生在《杜甫与偃师》一文中,把唐代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中关于杜甫终葬偃师首阳山下的记载,称作“这是关于杜甫终葬的权威性记载”。霍松林先生的这一说法是科学而准确的。元稹是唐代较早研究杜甫诗歌,而且评论精当的诗人。所以《旧唐书》在该书《文苑·杜甫本传》中说:“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元稹,字微之,河南人,唐宪宗元和八年(813)任江陵士曹参军。杜嗣业迁葬祖父杜甫的灵柩时,专程去找元稹,请他为祖父写墓志铭,即元稹说的“祈余为志”。杜嗣业向元稹讲了他家三代人的意愿:祖父要求父亲宗武将祖父归葬偃师首阳山下杜预、杜审言墓旁的遗愿;父亲杜宗武“病不克葬”的遗憾;他因“家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的艰辛。有了杜嗣业的这一番陈述,元稹才能在墓志铭中写出“启子美之柩,襄袝事于偃师”,“合窆我杜子美首阳之山前”等句子。元稹在杜甫墓志铭中写的这些话,是杜家当时的人讲的杜家的事。当朝人为当朝人写的铭,最为准确可靠,最能使人信从,也就最具权威性。因此,《旧唐书》及以后历代为杜甫编写的年谱,都以元稹所说为是。清代学者仇兆鳌是研究杜甫诗的名家,曾以所著《杜诗详注》进献康熙皇帝。他在《杜工部年谱》中,就是按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阐释杜甫的终葬地的。现代的许多著名学者都尊重元稹写的墓志,如闻一多先生编撰的《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中说:“元微之《志》云:‘扁舟下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其后嗣业启柩,襄事于偃师。”近年出版的《杜甫全集》、《全唐诗》、《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杜甫》等,都以元稹所说“杜甫终葬偃师首阳山前”为是,可见权威确实具有使人信从的力量。 在学术论著中使用史料,学界权威们都是十分谨慎的。霍松林先生身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委员、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对于杜甫生平及诗歌的研究是精深的。他认为杜甫终葬偃师,是有确凿的文献资料作为根据的。比如霍松林先生对“直下襄阳向洛阳”是“表现了杜甫的‘狐死首丘’之意”的解释,是根据杜甫自己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一诗中的自注“甫故庐在偃师”等资料作出的。李丛昕先生不同意这一说法,说“很难说是单指偃师的陆浑庄,而不包括其出生地巩县的先茔和田产”。提出这种说法, 须提出相应的根据。李丛昕先生能说出杜甫的哪一位先人的坟茔在巩县,杜甫的田园在巩县什么地方吗?为了给“杜甫终葬巩县”的说法寻求支持,李丛昕先生说冯至先生为巩县杜甫墓园大门题有匾额,以此说明冯老对于巩县杜甫墓是认可的。但事实未必如此。冯至先生著有《杜甫传》,在《传》中从没有修改杜甫终葬偃师的说法。李丛昕先生还说,萧涤非先生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杜甫研究》60年代出版的《杜甫诗选注》中都认为杜甫终葬偃师。1984年后改变了看法,说杜甫的“后裔为了便于祭扫,再由偃师迁葬巩县也是情理中事。”但是,1998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名家与名作丛书”中,有刘开扬、萧涤非合撰的《杜甫》。该书第86页写道:杜甫“在世共活了五十九岁。遗体殡于岳阳,到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他的孙儿杜嗣业才将他的遗体迁葬于偃师西北首阳山下,算是他的骸骨回到了中原”。这是最新出版的萧涤非先生的著作,全书从没有杜甫终葬巩县之说。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