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杜甫曾于洛阳东、偃师西北首阳山下,也即其远祖杜预墓旁修筑居室,以示不忘其本。死后虽然魂落他乡,然其孙承其遗志,四十年后将其灵枢迁回偃师祖墓葬之。 关键词 缅怀祖德 筑室偃师 不敢忘本 归葬偃师 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既是晋代名将,又是对《左传》很有研究的学者。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杜甫以继承杜预、杜审言以来“奉儒守官”、兼擅文学的家庭传统自任,并以此自豪。杜预晚年“营洛阳城东首阳之南为将来兆域。……西瞻宫阙,南观伊洛,北望夷叔,旷然远览,情之所安也,故遂表树开道为一定之制。子孙一以遵之”。杜预死后即葬在这里,杜审言也葬在这里。“洛阳城东首阳之南”的杜预、杜审言墓,即在今偃师境内。 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漫游齐鲁之后回到洛阳,在洛阳东、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也就是杜预墓园附近,修建了陆浑庄新居,和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结了婚。新居落成后,即在杜预墓前恭祭。《祭远祖当阳君文》以“维开元二十九年岁次辛巳月日,十三叶孙甫,谨以寒食之奠,敢昭告于先祖晋验马都尉镇南大将军当阳成侯之灵”开头,然后歌颂了杜预的谋略、功德、学问、文笔,从而归结到自己:“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庶刻丰石,树此大道,论次昭穆,载扬显号。……”很清楚,杜甫之所以筑室于杜预墓旁,是为了缅怀祖德,表现“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的决心,勉励自己要像杜预那样建功立业。 读杜甫诗文集,《过宋员外之问旧庄》、《临邑舍弟书至苦雨……》、《夜宴左氏庄》等诗及《祭远祖当阳君文》、《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等文,都作于居陆浑庄时期。从开元二十九年(741)春到天宝三载(741)秋这一段时间,杜甫居僵师陆浑庄。《杜诗详注》卷一《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诗后引黄鹤注云:“诸杜庐与墓,多在河南偃师。……自开元二十九年醉远祖于洛之首阳,及天宝元年为姑万年县君制服作铭,三年为皇甫妃范阳太君卢氏作志,皆在河南也,所以公殁又归袝偃师。” 杜甫于天宝三载离开偃师之后,始终没有忘怀偃师的故居和祖墓。天宝七载(748),韦济任河南尹,自偃师县东山下开新道通孝义桥。杜甫在长安作《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诗,题下自注云:“甫故庐在偃师,承韦公频有访问,故有下句。”全诗结尾云:“尸乡余土室,谁话祝鸡翁?”尸乡土室,即指他的偃师故庐。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