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界在译介、引进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错综复杂的多重影响,这种影响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积极、正面和消极、负面两个方...
【内容提要】 “发现了”巴赫金,也“发现了”“第二个索绪尔”的克里斯特瓦,以其“文本间性”理论超越结构主义,进而影响了巴尔特和“如是”派,但这只是史实的一个方面。换...
【内容提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时期中国文论所关注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热点有着某些契合性上。其中,技术理性批判、意...
【内容提要】 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小说修辞交流横向轴与纵向轴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总是随着历史语境的演变而演变。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可能改变一个时代的思维模式,进而...
【内容提要】当下社会呈现的全新的艺术特质,一方面使经典美学思维主导下的美学研究范式越来越言不及义,一方面现实境遇又促进了消费性审美话语的生成。消费文化语境中美的有...
【内容提要】“结构”是“文体”范畴的重要因素,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其实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批评大多都很重视作品的结构。在谈及作品的结构时,西方的文论家常常使用“org...
摘 要: 氏族命名,就感性的生动性以及其所体现的原始人类与自然界的那样一种诗性的联系而言,实在可以称之为最初的文学。只有从人文世界之最初形成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上去认...
【内容提要】 塞尔在那篇著名论文《虚构话语的逻辑地位》中对虚构这种以言行事类型作了相当精彩透彻的分析,对文学与虚构的复杂关系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见解。从其所见来看,虽...
编者按: 《新文艺理论体系论》是王锺陵先生费时十五年撰写的篇幅达四百五十万字的巨著《二十世纪中西文论史》的结语,除引论与尾声外,计分六编。本刊征得王锺陵先生同意,特...
摘要: 近年来文论界在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联结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从人性说、伦理说、美学说三个角度揭示了两者的关联性。不过,这是一种着眼于内容的、没有充分关涉文学审美...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其研究对象、研究者的身份认同、研究的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变化,继而向“大文学理论”转型,表现出与...
【内容提要】 形而上学传统将语言视为传达所思之物的工具,因此对于文学的理解,也只能局限于再现论与表现论之中。梅洛-庞蒂从言语的独立性出发,探究了文学对于语言含混多义...
【内容提要】 文艺的“公转”和“自转”相统一思想是马克思文艺观的重要体现,是唯物辩证法在文艺观上的实际运用。“公转”和“自转”相统一思想在经典作家的批评实践中有着较...
摘要: 文学作为观念的艺术,既是形式的,又是有内容的;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既是独立自足的,又是有社会联系的。在处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应该既反对“文艺即政治”的...
【内容提要】 在解构批评看来,不存在什么超验的文学本质,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比其他语言更直接地呈现为修辞性语言。文学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一是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二是文...
【内容提要】 理论的名称和意义在20世纪发生了一系列的转换和演变,由此引发了人文学者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反思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批判性...
【内容提要】修辞是耶鲁学派文本理论的出发点,这一点往往被研究者忽视。耶鲁学派强调文本的修辞本性以消解形而上学的干扰,突出文本“自我解构”的修辞游戏以促成意义的无限...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其研究对象、研究者的身份认同、研究的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变化,继而向“大文学理论”转型,表现出与...
【内容提要】 20世纪初,“文艺”这个来自翻译的外来新词开始被中国接受,但其含义是模棱两可的、含混的,甚至有时是矛盾的。文艺学除了定义的混乱外,也不符合国家颁布的学科...
【内容提要】 在文学研究领域,话语行为理论与现代解释学是内在贯通的,二者相互发明、相互补充,共同为文学意义阐释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当研究者将关注焦点从话语表述转向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