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其研究对象、研究者的身份认同、研究的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变化,继而向“大文学理论”转型,表现出与此前文学理论的诸多不同。“大文学理论”研究对象不局限于研究文学活动,而将一切文化活动尤其是大众文化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理论自身也成为其反思研究的对象,有自觉的“文学理论学”意识,是一个需要文学理论界予以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 【关 键 词】20世纪90年代/当代文学理论/大文学理论/转型 【作者简介】肖明华,周云颖,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尤其是1992年前后所发生的社会历史事件,在改变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同时,也改变了文学理论的知识社会学语境,使得20世纪90年代文学理论无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资源,还是在价值取向、身份认同、功能定位等方面,都开始发生变化继而走向转型。“理论的批评化”、文化研究、文化诗学、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一些20世纪90年代生产出来的文学理论知识和观念,是这一转型的具体表征。 然而,结合更为具体的如大众文化的兴起、现代性反思的发生以及身份政治的凸显等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具体构成,来理解“理论的批评化”、文化研究、文化诗学、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一些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理论话语,却并非笔者的旨意。本文仅就20世纪90年代文学理论的总体走向进行描述,以把握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理论文脉,既而强化当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理论的批评化”、文化研究、文化诗学、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文论话语,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文学理论的“大文学理论”①转型。所谓大文学理论,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文学理论形态,而是一个借以概括和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理论特征的语词,其具体内涵可从三个方面解读。 一、文学理论研究对象已跨出了单一的文学形态 文学理论研究对象多元化的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往往被视为文学理论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文学传统中天经地义的设定。这种文学活动就其形态看,在20世纪90年代切实地发生了分化,有大众文学、精英文学、主导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不同样式②。这种研究对象的分化导致了文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分化,譬如文化研究主要以研究“大众文学/文化”为旨趣,而文化诗学则更多地对具有审美意味的精英文学感兴趣。换言之,这种分化使得20世纪90年代文学理论生产了各种各样与此相关的学术构想和文化策略,诸如“理论的批评化”、文化批评/研究、文化诗学都可以纳入其中。 以“理论的批评化”为例。可以说,正是由于考虑面对文学的分化,理论如果故步自封、偏安一隅,而不参与到具体发生了分化的文学活动现实之中,就难以获取有效的阐释力。为此,有学人提出了“理论的批评化”这一构想,即所谓“一味崇信‘体系’、‘系统’,或恒定不变的理论,往往会牺牲对象的特殊、个别、具体或变化特性。这时理论走向批评,从批评中吸取活的灵性,正是理论本身变革的必然要求。”[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