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人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是基于阶级又超越阶级的联合体,“人民优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
【内容提要】 把“社会历史批评”或“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界定为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方法,是不确当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批评实践来看,他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应是基于...
作者简介: 姚文放,扬州大学文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表征性解释”的释义 所谓“表征性解释”(symptomatic interpretation),是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讨论文学研究与...
【作者简介】 宋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美学原典的文本学解读”负责人、辽宁大学教授。 近年来,“文本学解读”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研究的一种新路径。这里所说的“文本...
【内容提要】 东汉末年士人活动与魏晋文学批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当时的士人受党锢之祸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政治与人生立场,清议风气与批评意识的活跃,促进了汉魏之际文学...
【内容提要】 “审美生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其它生活形态一样,具有一般“生活”的“构成特性”——“主客不分”,其在“时间性”上的体现是主客之间的“始终—指向”关系...
【内容提要】 江西诗派几乎改变了中国美学中的艺术传统。本来,单纯的艺术因素在中国诗歌中并不占据首要位置,但由于黄庭坚等人以“点铁成金”为纲领的江西诗论的影响,宋代之...
【内容提要】 鲍德里亚秉持原始主义和精英主义的美学价值取向,因此,他对当代西方城市(与建筑)和空间作出了“过度”(excess)和“不及”的“病理”诊断。所谓“过度”,是指空间...
【内容提要】 在众多的宋词作品中,以“忘却”的方式传达某种心理感受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忘却”并非真正地对对象产生了实在的陌生感,而是一种情感需要或艺术的处理手段...
【内容提要】 20世纪针对山水画史“南北宗”的研究,就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而论,大致可分为两个重要时期:30年代的史学辨伪研究和80年代的美学风格阐释研究。这种分化现象的存在...
作者简介: 杜书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我看美学“三国” 问:20世纪50—60年代,在国内展开了一场美学大讨论。那么,这场讨论主要是在哪几派中进行的...
【内容提要】 在当代诗歌史上,顾工和顾城这对诗人父子,一个作为特定时代的“标准诗人”,一个作为别开一代诗风的主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视为当代诗歌前后两个三十年的代...
内容提要: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的审美意识...
【内容提要】 把“社会历史批评”或“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界定为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方法,是不确当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批评实践来看,他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应是基于...
【内容提要】 吕澂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现代佛学家,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主要致力于美学写作。从《美术革命》(1919)到《美学浅议》(1923),吕澂发表了一系列著述,这些著述...
内容提要: 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为虚无主义和无家可归的境况提供了元伦理居住的可能性。通过对荷尔德林的阐释,海德格尔意在寻找元伦理居住的法则。首先是命运的本质法则...
【内容提要】 研究中国审美形态,对于发现中国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摆脱西方审美形态和西方美学的制约,进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在中国当下表现为矛盾的两方面:一是理论研究的兴盛,论著和各种活动频繁;二是理论研究在文艺批评实践中失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
内容提要: 在西方美学界跌入传统美学困境和陷入“反美学”迷惘中时,巴迪欧适时地提出了“非美学”方案。与传统的教诲式、浪漫式和古典式的美学方案不同,“非美学”方案强调...
内容提要: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生成”的,但这“生成”不仅包括人类总体实践中历史的生成与个人审美活动中当下的生成两方面内容,而且前者应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