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中国小说修辞的历史视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 黄晓华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小说修辞交流横向轴与纵向轴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总是随着历史语境的演变而演变。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可能改变一个时代的思维模式,进而改变读者与作者的审美成规,从而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修辞策略,发展自己的修辞技巧,最终改变小说修辞的整体风貌。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国小说修辞,必然受到时代语境与民族语言文化心理的影响,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根据不同时代小说的修辞语境、修辞契约、修辞策略等的差异,可以看到中国小说修辞由传统-阐释型修辞向现代-建构型修辞与后现代-解构型修辞嬗变的历史脉络。
    【关 键 词】中国小说/修辞语境/修辞契约/修辞策略/历史视域
    【作者简介】黄晓华(1973-),男,湖南隆回人,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叙事理论研究。
     
    作为“与读者交流的艺术”[1]1,小说要实现其“说服”[2]24读者或相互“认同”[3]的目的,必须依靠“作者代理、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4]5。小说修辞的动态系统不仅包括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这种互动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的。“叙事不仅仅是故事,而且也是行动,某人在某个场合出于某种目的对某人讲一个故事”[4]14。因此,小说修辞的表现形态同时受到四个方面的制约:世界(修辞语境)、作者(修辞主体)、文本(修辞行为)、读者(修辞受众)。小说修辞这种复杂的张力结构,使小说修辞具有丰富的可能性。同时,小说修辞动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历史性决定了小说修辞的历时性。
    大体而言,目前学界对小说修辞的历时性已有较强共识,但尚未系统梳理小说修辞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小说修辞复杂的张力结构,使小说修辞具有丰富的可能性,但就具体民族具体时代的小说创作而言,其修辞风貌具有历史必然性。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可能改变一个时代的思维模式,进而改变读者与作者的审美成规,从而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修辞策略,发展自己的修辞技巧,最终改变小说修辞的整体风貌。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国小说修辞,必然受到时代语境与民族语言文化心理的影响,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
    一、修辞语境的历史性
    与其他修辞一样,小说修辞是在一定语境中发生的,“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5]11。小说“是与作者和读者、说者与听者之间那种更广阔的社会关系不可分开的活动形式,脱离它们不可分开的社会目的和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就无法理解”[6]295。小说的修辞语境,是判断小说修辞的基本前提。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好的演讲者,要根据场合、听众等因素来选择话题与技巧[2]。陈望道则认为修辞首先应考虑“六何”(即“何故”、“何人”、“何地”、“何时”等)[5]8,也就是修辞语境问题。根据陈望道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将修辞语境概括为修辞情景(何时何地)、修辞受众(何人)与修辞话题(何故)等几个方面。
    1.修辞情景的历史性“修辞情景可以定义为人物、事件、物体和关系的结合造成一种实际的或潜在的事态变化”[7]124,在一定程度上,“小说本身同时也可理解成是诗歌形式的修辞反应”[7]129,它总是试图通过说服读者认同作者的意见,从而参与现实事态的改变过程。离开小说叙事的修辞情景,也就难以对小说叙事的修辞目的、修辞效果以及艺术价值进行准确判断。由于修辞情景构成的具体性,它也必然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中国传统小说的修辞情景中,虽然人物、事件、物体等因素不时变换,但这些人物、事件、物体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以道释为补充的文化体系以及以封建宗法制度为支柱的政治体制,三者相互依托,共同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传统社会的封建意识形态划定了小说修辞话题创新与修辞技巧创新的可能空间,传统社会的经济模式则划定了小说生产与传播的可能方式。因此,传统小说虽然有文言与白话的分野,但二者的修辞情景并没有根本差异,其修辞目的也没有根本差异。鸦片战争的爆发,将中国强行推向了世界,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中人物、事件、物体之间的关系结构。先进技术的传入,改变了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生;经济基础的改变引发“百日维新”,并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终结封建帝制。处于这一背景中的传统文化,也在清末民初的下层启蒙与上层维新、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根本性的冲击。这种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对小说修辞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生产方式改变了小说的生产与传播途径;政治上的动荡与变革,为小说修辞的话题更新提供了的材料;文化上的革新,则为改变小说的审美成规与修辞契约提供了可能。但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变革的过程并不同步,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修辞也表现出一种鲜明的过渡性特征。“新文化运动”之后,西方的“现代”理论逐渐在中国各个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经济上的“现代”生产方式、政治上的“现代”民族国家、文化上的“现代”话语体系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对这种“现代”体系的认同,是20世纪中国小说所面临的修辞情景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在大陆全境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小说的修辞情景。统一的中央政府终结了政治分治,计划经济体制结束了经济自由,统一的意识形态终结了思想多元,这种三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传统社会的相似性,也使得这一时期的小说修辞表现出一种浓厚的“返古”倾向。“文化大革命”后的改革开放,使这种高度集中的社会管理体制发生转变。政治对经济与文化的有意识松绑,促进了市场经济与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使小说修辞获得了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使得这一时期的小说在意识上相对有些“超前”。这种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并存的修辞情景,使得这一时期的小说修辞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分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