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在西安老城往南一百三十八公里之外,二百二十六万亩可耕地周围世代生息着十五个坚韧倔强的民族,此外,就是连绵一万八千平方公里的山谷、丘陵、森林和河流了。这是贾平凹...
沈义贞撰写的《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是一本很有个性的审美史著。它实话实说,自说自话,棱角分明,锋芒显露,字里行间充满朝气、锐气和求“真”的勇气。读多了平庸与雷...
1999年,在世纪末的沉寂、压抑和期待之中,经历着后现代主义文化氛围对写作意义消解诗人越来越多地沦落为主流生活的边缘人和旁观者的中国诗坛,突然出现了一场情绪亢奋语调激越...
相对现代汉语文学的较前部分,新时期20年的最大变化在于文学逐步摆脱其不堪重负的政治功能,摆脱充作纯粹工具的尴尬处境;文学开始以其内在规律要求作者、读者和批评者给以相...
看过摩罗的《当代知识分子的教育背景》(《文艺争鸣》2001年2期)一文后,我记起1914年发生的一段往事,地点在德国。当时她的作家们以能够美化战争、鼓动群众作为自身最大的贡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从题目开始就已经为读者预设出一块探讨区域:究竟是谁被侮辱与损害了?谁又是侮辱与损害的施动者?陀氏试图将读者的视线集中在这两...
在那天快亮的时候,/ 一支小分队出发去卖报。/ 刚印好的报纸充满油墨香,/战士的心呵,激动地跳! 多少人等着造反派的报纸,/ 多少人要看“打倒刘邓陶”的材料;张张报纸在人们的...
今人多颂生命力、魅力、能力等,极少单单涉论一“力”字 [1] 。时至今日,即便是最惜字如金的诗人,也很难用单字尽表心意,更不必说须用大量语言谋篇布局、铺栈设道的小说写作...
在王静怡的小说中,我们总可以读到一种纯精神的激动,一种源于内在激情的呼告,一种惊心动魄的渴念,一种紧张的生存价值的探索和一种撼动基本生存方式的思想。在其笔下,那种...
文学创作中的“两难原则”实际上就是把人物置身于道德或法律的困境,让其左支右绌、进退维谷,在此过程中显示人物灵魂挣扎的艰难和情感抉择的痛苦。 最早谈及“两难原则”的应...
由《华章》杂志社与《文艺争鸣》杂志社联合主办的“90年代散文创作研讨会”于1999年初冬在长春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90年代散文创作的成败及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在中国油画史的百年册页上,特别是70年代末至世纪之交的30余年间,陈逸飞的名字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位。具体到某些专门的领域,比如在题材范围的突破性拓展,又比如在艺术市场屡...
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国内一批活跃于文坛的文学批评家云集在风光明丽的深圳大学,畅谈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现状和走向。这次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研讨会,是由深圳大学文学院、深...
女性文学的价值问题已经无可回避地摆到我们的面前来了。自从新时期女性文学蓬勃崛起、日益茂盛、渐成气候以来,它一直是中国文坛关注的焦点,投向它的目光非常复杂,其中固然...
1996年、1999年、2002年,赵德发系列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天理暨人欲》(原名《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齐,作者毕十年之功完成了对中...
读贾平凹的小说,时常可以感受到那种从故事背后飘浮起来的淡淡的苦涩,那种面对世事及人的命运的无奈,那种难以摆脱的被现实煎熬的忧虑或焦灼。长篇小说《高老庄》(太白文艺版...
贾平凹的创作总是能够抓住社会变化中的新问题,新题材,《秦腔》凸显了传统农业文明在当代的衰落,《高兴》则讲述了走出土地的农民在城市的漂泊历程,而这样一种“乡下人进城...
1993年9月,以其叛逆、激情以及日益彰显的信徒姿态而特立于当代中国文坛的张承志,发出了“今天需要抗战文学” [1] 的迫切呼声(同年,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
表面上看去,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国画》还是写官场。四年前,他的中篇小说《秋风庭院》细腻展示了一位高官离休前后周围人际关系的变化,并因为拥有逼真的细腻而让不了解当今官...
《天命》是石竹倾心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天命》写西北关中农村的一个家族的兴衰。家族命运与民族近百年变迁,尤其和共和国半个世纪的发展紧密相连。家族的人物和生活浸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