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冷眼回望散文热——90年代散文创作研讨会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雨 参加讨论

    由《华章》杂志社与《文艺争鸣》杂志社联合主办的“90年代散文创作研讨会”于1999年初冬在长春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90年代散文创作的成败及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关于90年代散文热的原因,有学者认为与整个社会大的思想文化走向有关。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走向来看,曾经出现过两个高峰期:一个是晚清开始到“五·四”达到高峰;另一个是新时期又达到一个高峰,两个社会现代化的加速促进了散文创作的繁荣。新时期以来,伴随“重写文学史”的呼声,许多研究者切实做了一些工作,其背后有对过去文学史磨洗钩沉、重新评价的意味。对像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现代作家的重新评价,使他们的散文旧作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和阅读兴趣。所以,有人说90年代的散文热,标志着中国现代散文的复兴,这是有现实根据的。但是,如果把上述作家拿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观照的话,或者把这类体现闲适意趣的散文与鲁迅的散文进行比照的话,立刻会让人想到一个散文创作的心态问题:这是否意味着一种激情的丧失和心态的老化呢?这类带有隐士化和庸常化倾向的散文在读者中的“热”,以及当今散文创作中对这类散文的“仿拟性冲动”,究竟是散文的进步抑或是散文的退步?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个人价值的重新审定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张扬。因此,现代化的加速使作家将个我直接推到前台,个人的思想、心境和情感渐渐凸现出来。散文与小说相比,小说是一个关于“他”的艺术,作家本真的个我表现形式比较隐晦,而散文则是一个关于“我”的艺术,它能直接地把本真的自我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散文热的出现,是与现代社会人对个体心灵的关注和自我宣泄的欲求有着直接关系。另外,从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看,散文热也表明了一种解放和宽容。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创作环境的某种宽松,抒写小情小景的散文具有了自由伸展的空间。应该说,大众文化消费时代是一个文化兼容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标准波动甚至紊乱的时代。这个时代可能埋没或忽略杰作,也会给平庸带来市场,因为大众文化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日益呈现多元的认同与选择的取向。因此,在这个精英文化和庸常文化并存的时代,对散文的价值衡量尺度既要体现一种宽容精神,又应该具有清醒的层次意识。
    与会者普遍看重的是90年代学术散文的创作实绩。这些体现学者人格精神与智慧含量的学术散文,以其思想的穿透力直接触摸人的心灵世界,给这一时期的散文园地注入了一股清新、凝重、深邃的学者之风。这类既体现学者的学术理念与人文精神,又渗透个体生命感悟的文字,表现了学者对人的终极关怀和面向大众自觉的文化策略。它不仅扩大了学术本身的影响范围,而且对散文整体创作也是一种引导。对目前的学术散文的创作,与会者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一些学术思想在理性思辨的深度上无可挑剔,思考问题的细密周严,闪光的思想时有所见,但有些散文专业性太强,读起来感到抽象生涩,缺少散文所必要的激情和灵动。有些散文囿于学者自己的专业领域“三句话不离本行”,言说方式偏执专断,这种不顾及读者对象的自言自语,缺少一种平等对话的机智灵活。还有一些学者的散文收入大量的书评和学术短文,称之为“学术随笔”可以,但名之为“散文集”则显得不伦不类。
    对于散文的价值评估,有专家认为首先应看重散文的精神价值,这一点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赞同。任何一个散文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和文化的背景,今天评价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人的散文,有时会出现文本的现实感觉与历史判断的矛盾。人们愿意读那些恬淡轻松的散文,回头看鲁迅对这些散文的批评,又觉得很有道理。如果把这些散文放在当时社会面临残酷历史命运选择的背景下,便会发现这些散文同广大人民境遇和民族遭际相偏离,少了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时代的情怀。90年代的散文,有些确实张扬了自我意识,从过去说假话,到今天说真话,这的确是一个进步。但有些散文确实不足以给予太高的评价,因为在这些散文中,缺少一种照耀我们人生的人文精神。在俄国文学史上,从普希金到高尔基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为什么能诞生灿若晨星的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其中一个原因是有庞大深远的历史背景,另一个是文化、精神的传承性。而中国在文化方面却是断代的,比如“文革”这段历史上文化基本是空白的,历史和文化精神的脉络不断被切断。这种精神资源匮乏和精神传承中的断裂,是否也是今天散文创作中“精神贫血”的原因呢?因此,在今天继承和发扬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精神传统,其意义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
    从作家个体的生命体验来看,生命自我的独特个性与人生经历的体体亲历性,决定了生命体验的与众不同。艺术地传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最直接而自由的形式是散文。因为在散文中,作者可以自言自语地坦露心迹,也可以寻找对象倾诉,还可以借景、借物、借事表达自己的情怀。所以,好的散文应该让人感到一个真实生命的存在,让人感到那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在体验和述说。应该说,90年代散文在题材的搜求与选择上有了许多新的拓展,散文内容的丰富新颖让人感受到了作家创作视野的开阔。但是,有些散文还缺少来自作家生命自我的体验深度和个体特性,作家在重视外界对象的细腻观察和表现的同时,还应该融进自己对对象的独特体验,这应该是显示生命个性差异存在的标志。另外,独特的生命体验还要通过富于个性的散文话语形式来传达,正像巴赫金所说的那样:“话语在穿过他人话语多种褒贬的地带而向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情味深入时,要同这一地带的种种不同因素发生共鸣和出现异调,要在这一对话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修辞面貌和情调。”虽然在散文创作中寻找自己独特的表述方式和话语风格是艰难的,但无疑是必要和可能的。面对90年代的散文创作,评论界所采取的态度应是不急于规范什么,要努力呼唤些什么,提倡些什么,以宽容精神促进散文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作者通迅地址: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邮编:130021)
    原载:《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
    
    原载:《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