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的这段文字最早见于(东晋)习凿齿之《汉晋春秋》,《三国志·魏志·王淩传》裴松之注有引。唯一的一处文字变动不应被忽略:《通鉴》“莫之或哀”,《汉晋春秋》、《三国志注》原作“莫或之哀”。 黄宗羲名作《原君》的开篇是这样的:“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排列《汉晋春秋》之“莫或之哀”,《通鉴》之“莫之或哀”,《原君》之“莫或兴/除之”,可以明晓,“莫或之V”、“莫之或V”、“莫或V之”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 以上例(22)—(36)“莫之或V”,“或”皆训有。它虽与前文讨论的“莫之或(训能)V”同属宾语前置,然而二者的内部结构关系和表达的意思有很大不同。笔者认为:1)此“或”是无定代词,不是动词。2)此“莫”是副词,不是无定代词——自然谈不上作先行词(否定性代词“莫”作肯定性代词“或”的先行词这种提法十分可疑)。3)虽然“莫…或…”基本可以对译为“无有”、“无人”之类(例15是“无诸侯国”),但“莫”并不是简单修饰某一单个的词,它是对后面整个主谓短语(“或V之”)的否定——笔者的这一认识,与各家都不相同。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