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试析“莫之或V”兼说“或”作助动词(13)

http://www.newdu.com 2017-11-29 《语言科学》 潘玉坤 参加讨论

    5 “莫之或V”的V对整个短语的影响
    动词之重要,不言而喻。然则能否凭借“莫之或V”中的动词,有效推知短语要表达的意思呢?
    上文分析已经显示:同样是“莫之或恤”,“或”在此语境下训“能”,在彼语境下则训“有”,整个短语的结构和意思因此而显著不同。这并不是孤立现象。再看动词是“止、欺、制”的一些句子。
    先看“莫之或止”。前文《论积贮疏》《会稽志》“莫之或止”的或训有,但下面两例中的或应训能。
    
    该句后部的“大防一溃”、“不可复收”,实际对“莫之或止”有注释作用。
    
    接着看“莫之或欺”。《滕文公上》的“莫之或欺”,“或”训有。《明文在·[苏伯衡]金子权字解》:“权乃衡所待以平者也。推移前却,以从乎刻,以极其变。是以高者不可抑而低也,下者不可扬而昂也,重者不得以为轻也,轻者不得以为重也。莫不适其情而莫之或欺,亦莫之敢争也。”此“莫之或欺”类同《盐铁论·禁耕》之“莫之能欺”;两文所说的“权”、“衡”、“准”,都是客观标准,其限制约束功能完全相同。
    最后看“莫之或制”。《嘉祐集·上韩枢密书》:“今之所患,大臣好名而惧谤。好名则多树私恩,惧谤则执法不坚。是以天下之兵豪纵至此,而莫之或制也。”大臣们因为“好名”和“惧谤”,故虽“天下之兵豪纵至此”,大家却都不去制止;此“或”训“有”。而宋代罗泌《路史·帝相》:“唐自中世,一切姑息,而强藩悍将擅杀主帅,皆即授以节钺,于是握兵方命至自相推与或甲乙相攘,捣阙逼京,显戮将相,朝廷莫之或制。”说的则是朝廷力不从心、控制不了,此“或”训“能”。
    以上事实说明,“莫之或V”的“莫”是副词还是代词,“或”该训“能”(助动词)还是训“有”(代词),短语结构如何,表达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光看V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仅仅凭据所用动词,不结合语境,推不出可靠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