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试析“莫之或V”兼说“或”作助动词(14)

http://www.newdu.com 2017-11-29 《语言科学》 潘玉坤 参加讨论

    6 《尚书》、《诗经》中的类似表述
    《尚书》、《诗经》未见一例“莫之或V”,这表明该组合不是那么“原始”和“古老”。不过,检视一下《诗》、《书》中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还是可以找出一些类似的表述,藉此或许可以建立起它们与“莫之或V”的联系。
    先看与“莫之或(训能)V”有关联的表述。
    《尚书·盘庚中》:“不其或稽,自怒何瘳?”其,犹“之”,前已述。不,否定词;今文《尚书》无“莫”字。然则“不其或稽”这一片语,若说它可用“莫之或稽”来转述,殆其不为无据。《诗经》同类句子较多,否定词有用“不”的,如“此邦之人,不我肯穀”(《小雅·黄鸟》。穀,马瑞辰《通释》训养),但是用“莫”是常态,如“莫我肯顾”、“莫我敢承”、“莫我敢曷”,尤其“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均已见于前文第2部分),其与“莫之或(训能)V”的联系更是到眼便知。此外,《周易·下经·鼎》:“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国语·晋语三》:“昔君之惠也,寡人未之敢忘。”也有开阔视野的作用。
    前文第2部分中曾说过,“否定词‘莫’(代词、副词)+代词宾语+助动词+动词”结构涉及到相当数量的句子。如果将该式中的第一项扩大为“否定词”,则其所关联的句子无疑更多。
    再看与“莫之或(训有)V”有关联的表述。
    《尚书·无逸》:“至于小大,无时或怨。”无,有的本子作“亡”。时,代词,相当于“是”。无时或怨,曾运乾(2011:234)以“无有怨之”释之,臧克和(1999:431)谓“犹言无或怨是”。全句“言人臣小大皆无怨王也”(郑玄注语)。笔者于是推想:“无时或怨”如果换用后来说法,“莫之或怨”应该是一个不赖的选项。
    总体说来,“莫之或(训能)V”有不少同类,“莫之或(训有)V”则较隽特异,因而也更具个性。广为人知的“莫之或欺”(《滕文公上》)、“莫之或止”(《论积贮疏》),均在特色表述之列。江山丽(2009)主张此二“或”训能,不确。“或”有“能”训,但这里不是。朱振家认为这两个短语内部结构不同,“莫”“或”的意义词性也不一样,同样难以信从。
    现回到文章开头提及的“无不尔或承”。目前多数学者将《诗·天保》的“无不尔或承”与“莫之或V”归在一起,以为是同一类型,“或”都是无实义的句中语气词/助词。应该说,“无不尔或承”无论句意还是句法结构,歧解都不少。笔者注意到,一方面,无论直观还是直觉,两个否定词“无”“不”连用与单用“莫”确实不一样;另一方面,“尔或承”与“之或V”又确实高度形似。如果二者真的是同类,笔者更愿意相信以下几家的说法。“无不尔或承”郑玄笺:“或之言有也。”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此言‘无或不尔承’也”(俞樾等1983:178)。高亨(1980:227)《诗经今注》:“承,奉也,意谓拥护。此乃‘无或不承尔’的倒装句,言没有人不拥护你。”
    在这种理解下,不仅“或”的释义虚实不同,“无”与“不”也有各自的修饰对象和范围,它们在句中所处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副词“无”对“不尔或承”作否定,而“不尔或承”与“无时或怨”正是同样的句法构造。然而《经传释词》云:“笺曰‘或之言有也’,亦谓语助之有,无意义也。”笔者以为难从。
    “无不尔或承”的语序,容易使人想到《孟子·滕文公上》中这一句:“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笔者认为,未能或之先,实即“未或能先之”,也就是没人能先之。读《汉晋春秋》、《三国志注》之“莫或之哀”,可知“或之先”说法不孤;读《墨子》“未得之闻”、《管子》“未尝之有”、《三国志注》“未敢之信”等,并可知“未能……之先”亦难称特别与众不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