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语言论转向与文学虚构理论(9)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浙江学刊》2014年2期 马大康 参加讨论

    但是,热奈特主要关注的并非作为修辞格的转喻,而是转叙,他把转喻的涵义扩展、延伸到文学叙事中的转叙,即在叙事过程中变换故事层、跨越两个世界的边界。“这是两个世界之间变动不定但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界,一个是人们在其中讲述的世界,另一个是人们所讲述的世界。”(21)人生活于现实世界并在现实世界中讲述故事、构建另一个虚构的话语世界,一个可以生存其间的虚构世界,这两个世界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本体论鸿沟、一条神圣的边界,而转叙恰恰借助于想象穿越了这条神圣的边界,打破了这条边界,也将自己带进文学虚构之中。“大部分转叙性质的虚构都具有魔幻表现形式特征,它会立即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它不像是故意使出骗人的花招,或者还说不上……设骗局,将读者(真实的和潜在的)引入所虚构的情节之中。”(22)阿拉贡的小说《圣周风雨录》的叙述者,在整个史实叙事过程既担任见证者兼编年史作者,他自己又出现在故事情节之中,不断纠缠着故事人物。科塔萨尔的《花园余影》则写一位正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读者几乎被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谋杀了。这位读者显然是小说创造的一个虚构人物,他一身而二任,既是小说的读者,又是小说中的人物,不仅跨越了两个原本平行的不同世界,而且也将两个世界扭结在一起。这就造成一种违背常理的魔幻特点,增强了故事情节的吸引力。
    在此,我们发现热奈特关于文学虚构的另一种重要理解。其一是文学题材的虚构,从话语角度看则指陈述没有真实的指涉对象,即伪陈述;其二是文学话语具有构建虚构世界的能力,正是这种虚构才是文学获得独立性和审美性的根源;而转叙显然有异于上述两种虚构。题材的虚构使读者中断了话语与现实的关联,引导他进入话语建构虚构世界的活动,进而沉浸于虚构世界的体验,中止怀疑,也暂时忘却虚构性。转叙固然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虚构题材,但是,它却让读者保持对虚构的清醒意识,所强调的是对虚构的意识。转叙总是对两个世界边界的穿越。一般文学虚构作品,无论叙述者、受述者和人物都安守本分地各自处在“一个”世界内,即便出现越界行为,也是隐形的、不易察觉的。这种结构方式符合读者的实际经验和阅读习惯,很容易使读者对边界无意识化,并因此自由进入虚构世界深入体验。而忘却虚构、中止怀疑,正是深入体验的前提。转叙却让作者或叙述者或受述者或人物穿行于“两个”世界之间,违背常规地把越界行为推到前景位置,突显出来,打破或搅乱两个世界的边界,这实际上就强化了读者的边界意识和对虚构的意识。“假如作者讲故事的过程突然插入自己的评论,就可能让人意识到故事本身的虚幻性……如此,就产生了类似奥斯卡·王尔德或黎里作品所创造的世界。”(23)正是在违反常态的跨界越轨之时,读者清醒意识到边界的存在,意识到边界被拆毁所产生的虚幻感,因此,他实际上已经和文学虚构世界拉开了心理距离,实现了布莱希特所说的“间离效果”,站在旁观者而非分享者、体验者的位置了。转叙强调了边界意识、虚构意识和对越界的荒诞感。
    对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边界的意识是极其重要的,缺乏对边界的意识,就会造成荒唐的结果。韦尔南叙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出讲述米利都陷落的悲剧在公元前5世纪初上演。由于真实事件离戏剧演出时间相隔不远,当演到米利都居民怎样在波斯人面前退却,观众被这场面震惊了,他们开始慌乱地哭叫起来。韦尔南认为,在当时,人们对虚构与现实的边界缺乏明确的意识,以致无法保持与戏剧应有的距离。因此,“在悲剧中,虚构从一开始就被设置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悲剧讲述一个故去的往昔。主题本身一下子就给出了一种距离,与事件相关的距离,与人物相关的距离,而人物,正是往日的英雄和国王”(24)。司汤达也讲述了一件发生在1822年的事:一位在巴斯梯摩剧院执勤的士兵,看见剧中奥瑟罗亲手掐死戴斯德蒙娜,大声惊呼并开枪打伤饰演奥瑟罗的演员。(25)在舞台虚构与真实生活之间划出一道边界,以维持观赏所必需的心理距离,这正是戏剧需要“第四堵墙”的原因。
    另一方面,读者又必须具备超越边界、放弃虚构意识的心理能力,否则,他就会被阻挡于虚构世界之外,不能登堂入室,深入体验。边界既是分隔现实与虚构两个世界的鸿沟,又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转叙则强调了这条鸿沟和桥梁的存在,因此,和相对注重参与体验的文学作品比较,它更侧重于立足旁观者位置的观照。其实,科塔萨尔的《花园余影》所强调的不是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间的越界行为,而是两个不同的虚构世界间的越界行为。作品中的读者本身就是被叙述者,他处在一个讲述阅读事件的元故事层面;同时,他又越界进入另一故事层并被故事中的人物所谋杀。这位读者是从一个虚构世界穿越到另一个虚构世界。然而,任何明显的越界行为都会唤醒读者对边界的意识,实际上,读者此时就已经站在现实世界来感知和察觉边界的存在了。这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任何明显的越界行为都有可能导致读者与虚构世界脱离开来,重返现实世界,从而产生对虚构的明确意识。
    热奈特还将转叙拓宽至元叙述,乃至话语的“双声现象”,他说:“从真实故事到虚构故事,从一种虚构到另一种虚构,这种相互之间不断交融与借鉴是普遍意义之魂,当然更是一切虚构的源泉。一切虚构都是由转叙编织而成的。”(26)并认为,现实与虚构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当日常现实中的真实因过于熟悉而失去对它的感知时,只有把它置于虚构的状态下,才能显示其真;同样,也只有把虚构看作酷似它的另一个世界时,方能显现其本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