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语言论转向与文学虚构理论(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浙江学刊》2014年2期 马大康 参加讨论

    在塞尔(即西尔)的理论中,虚构话语是对“断言”的模仿,虽然具备断言的形式,但不具有断言应该具备的真诚性等条件,不能有效施行话语行为。因此,塞尔认为文学作品中的命令、许诺、打赌、裁决、馈赠等施事话语,是没有现实的施行能力的。针对塞尔的观点,热奈特做出了修正。在热奈特看来,虚构话语在假装下断言的同时,其实完成了另一行为,即生产虚构作品的行为,并以其言外行为宣示这个生产虚构世界的行为,邀请读者共同参与其间。他说:“西尔仅仅认为不严谨的‘从前,一个姑娘等等,这句话’可以分析为(这显然是我的观点)(广义的)间接的因而也是复杂的非措辞行为,其载体是一个假设的或不严谨的论断句,而内涵则既可以是一种请求(‘试想想……’)、一种宣示(‘我宣布下面内容纯属虚构……’)、甚至另一个论断句,当然是严谨的论断句,如‘通过下文,我希望在您的头脑中唤起一个小姑娘的虚构故事,云云。’”(17)在此,热奈特对话语行为做了精辟分析,指出了话语行为的复杂性、多重性和多义性。话语是多层次的行为体系,在表面上伪装断言(虚假陈述)的同时,其实是以严谨的态度生产虚构作品,建构文学的虚构世界。这是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就因为它建构了一个虚构世界。“文学把语言正常的指称性转移或悬搁起来,或重新转向。文学语言是改变了轨道的,它只指向一个想象的世界。”(18)文学独立性、审美自律性等诸多现代特性,正是建基于这一虚构世界而非虚假陈述之上的。
    作为虚假陈述的话语虽然没有真实的指涉对象,却仍然是一种指涉行为,它有真假值,并且由于指向现实世界(尽管没有真实对象),把自己与现实相关联,也就沦为指涉的工具,它自身的价值就取决于有否真实所指或者究竟指涉什么。其目的并非为人创设一个可以生存其间的虚构世界。恰如谎话只是意图令人“误以为真”的谎话而非文学一样。文学话语行为则具有建构性,它生产着一个话语世界并吸引读者参与其中,因而与日常的现实存在分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即虚构的话语世界与现实世界,它既不真也不假。当文学为自己创设了一个虚构世界而与现实世界相分离,文学就获得了独立性,它从现实关系中逃逸出来,免除了现实的功利目的的打扰,并为自由自律的审美活动准备了条件。因此,不是虚假陈述赋予文学以现代特性,而是话语构建虚构世界的行为能力为文学赢得了文学性、审美性。
    可是,热奈特虽然对文学虚构提出了重要的见解,却没有充分重视它,而只是将其作为塞尔虚构观的补充。在他看来,塞尔关于虚构话语的阐释“是无可指责的,但是不够全面”(19)。热奈特并没有改变他原先的语言符号学和叙述学的理论出发点,即便偶尔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却没有将自己的立足点彻底转移过来,以致自己已有的发现得而复失。
    正是秉承这种传统虚构观,热奈特意图对虚构叙事与纪实叙事的话语特征做出分析阐述。在另一篇文章《虚构叙事与纪实叙事》中,热奈特从“时序”、“速度”、“频率”、“语式”、“语态”诸方面分别做了比较分析,尽管其间的分析相当缜密,而从叙述学角度入手来界定虚构与纪实,其结果必然令人失望。他不得不慨叹说:“虚构的所有‘标志’并非都属于叙述学范畴,首先因为它们并非都属于文本范围:更常见、也许愈来愈常见的情况是,一部虚构文本以副文本方面的特征为标志,它们可以使读者避免任何误解,扉页或封面上的体裁标志‘小说’即是众多副文本标志之一例。其次,还因为虚构性的某些标志属于题材范畴……或风格范畴”(20)。正如热奈特所意识到的,虚构的标志并非都属于叙述学范畴,而且也非仅属于文本。事实上,文学虚构是文学话语行为的一种功能,是话语建构的虚构世界,它存在于文本向作品生成的过程,取决于话语、读者、语境和文化规约的协同作用。热奈特是睿智的,他敏锐地发现了叙述学的理论盲区,可惜的是没有因此把自己的立场转换到言语行为理论上。其实,如果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把文学虚构视为生产虚构世界的能力,那就可以将热奈特从上述困境中解脱出来。以这种角度来看待文学虚构,我们甚至可以统一热奈特提出的本质论诗学(虚构论诗学、形式论诗学)和条件论诗学:一个虚假陈述因为缺乏实在对象,中断了话语与现实的关联,也就更有可能引导我们从话语的指涉性转向建构性,从而进入创建虚构世界的活动;另如节奏和韵律或分行书写等话语形式则因包含着文化规约,要求我们按照诗歌的方式来阅读,也就引领我们一同创建诗意盎然的虚构世界;此外,只要我们将某一文本作为满足自己审美需求的对象,我们的意向就已经指向话语的建构行为,放弃了话语的指涉性而突显其建构性,悬置了话语与现实的关联,而这正是条件论诗学所要阐释的。因此,一旦我们将文学虚构视为话语建构一个虚构世界的能力,而不是视作话语表述与现实不符,虚构理论就获得了新的生机。
    在《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2004)中,热奈特阐述了种种转喻以及和虚构之关系。在热奈特看来,任何一个修辞格都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小小的虚构,或者说,是虚构的雏形和简化的虚构形式,因为它通常都具有双重意义,要求我们变换方式想象一个事物。譬如高康大拿木鞋磨自己的牙齿、橡树同芦苇对话交谈,这些修辞手法利用“虚构契约”,既强调虚构的虚幻特征,又让读者欣然接受这种虚构,自愿中止怀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