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语言论转向与文学虚构理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浙江学刊》2014年2期 马大康 参加讨论

    二、兰色姆:本体论鸿沟
    瑞恰慈最受其他“新批评”学者诟病的,是他将诗视为一种传达诗人内心状态(情感或深层心理)的媒介,阅读则是读者对作者这种状态的再创造和对自己内心状态的重新组织。这种深受浪漫主义文学观影响的观念恰恰与“新批评”强调“文学本体论”的宗旨相背离。
    “事实上,新批评所做的是把诗变成一种偶像。如果说I. A. 理查兹已经把原文‘非物质化’,使它成为通往诗人心理的一个透明的窗口,那么美国新批评派则彻底地把它重新物质化,使它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意思的进程,而是像某种有四个角和类似水沙石面的东西。”⑥其中,为“新批评”做出最为重要的理论贡献的是兰色姆。在《诗歌:本体论札记》(1934)中,兰色姆将“事物诗”与“概念诗”相对照,明确提出了“诗歌本体论”的主张。他认为,诗歌应该以追求生动、丰满的意象,即“事物”为目的,以意象对抗概念,并说:意象“具有的那种原始的新鲜性——这是概念所不可能具有的——是不可能被剥夺的。概念是衍生的,是被驯服的,而意象是处于自然的或未驯服的状态;它必须在处于那种状态时被发现,而不能被安排成那种状态。它服从于自身的规律,而不服从于我们的任何规律。我们认为我们能够抓住意象,把它当作俘虏,但是这种驯服的俘虏并不是真正的意象,而只是概念,是被除去了特性的意象。”⑦意象和概念原本总是相互纠缠,难分难解。兰色姆突出意象与概念的差别,并强调诗歌意象的自然状态,其目的在于褒奖人的感性,抵制理性对感性丰富性、生动性的压制和规训,防止感性意象被抽象为空洞、干瘪的概念。诗就应该由原初的感觉,由那些湿漉漉的、原生态的鲜活意象构成。
    既然兰色姆注重诗歌意象的自然状态,追求意象与客观对象的直接关联,反对人将任何主观人为的规律强加于它们,那么,他所谓的“本体论”是否就是追求诗的客观真实性?事实上,情况可能更为复杂。
    在论及诗的手法时,兰色姆就明确提出“虚构”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诗歌属于虚构或假设的情景,科学才不那么贪心地去占领它,而将它留给了感觉。虚构让人的感性免遭科学的涂炭,让意象不被理性所抽象。和瑞恰慈一样,兰色姆也试图以文学抵制科学的跋扈,然而,他却另辟蹊径地从感觉而非情感入手。“一般说来,从艺术中获得我们美的经验比从自然界中获得更为容易,因为自然界是现实的,交流是被禁止的。但当艺术上的客体被称为虚构或假设时,它并未受到丝毫贬低。在现实的意义上说来,它不可能是真实的,因而它可能会遭到科学的歧视。但在公正的或有代表性的意义上说来,它是真实的,因为它容许‘现实性的幻想’。”⑧在日常实践中。人已习惯于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将自然作为确定的对象,封闭、凝固了它的存在,于是,自然不再向我们敞开自身,不再同我们相互交流,自然缄默了,甚至枯萎了,它了无生气了。只有在幻想的虚构世界里,一切对象又重新获得生命的蓬勃生机,才可以同我们絮絮交谈,并以灿烂的笑容向我们频抛媚眼。因此,兰色姆才认为,艺术是以第二次爱情,而不是第一次爱情为基础的。诗和艺术不是诞生在人与自然直面相对之际,而是在梦和回忆中与自然第二次邂逅、第二次爱恋。在梦和回忆中,自然的意象业已解脱现实的重负和束缚,它不再生活在科学的阴影下,终于舒展开身枝,展现出深厚的蕴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