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学基本理论,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及西方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一 名不正则言不顺。在正式启...
摘 要: 互文性理论和翻译研究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近年来发展迅猛,二者之间的联系也逐渐显露。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具有深刻的内在共通性,因此能够为对方提供方法论上的重要...
日常生活美学的意思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有美学现象,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并对它们进行美学研究。这种观点,似乎并不新鲜,在中国,这些见解似乎古已有之。我们曾...
作者简介: 刘耘华,湖南株洲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1998-2001)。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大比较文学与世...
内容提要: 无论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据而言,还是就建构的历史过程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都具有鲜明的理论批判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实践论即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实...
内容提要: 创新是展现文艺时代精神的重要路径,但当前文艺领域所呈现出的面貌却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因此,探索文艺的创新路径是十分必要的。在文艺创作过程中,“遗忘”现象...
内容提要: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论的变革发展,可划分两个阶段来回顾和反思。前二十年左右在破、引、建三者交织互动中变革发展不断推进,多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拓展,可看出比...
内容提要: 劳伦斯·布伊尔是美国生态批评领域的一位重要批评家。布伊尔的环境批评以现代环境伦理思想为基础,探讨了文学想象与环境表现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环境想象在解决环境...
内容提要: 乔治·斯坦纳《语言与沉默》一书对文学批评做出界定,并提出其三大功能:一是向我们表明什么需要重读,如何重读;二是沟通;三是关注对同时代文学的价值判断。他同...
内容提要: “生产转向”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文化批判理论研究中展现出的新的理论发展动向。在布尔迪厄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区隔研究、朗西埃的“感知的再分配”理论和当代...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创作发生时作家、艺术家的动机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言说。其理论自觉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创作的...
内容提要: 网络文学批评的历史书写需要对沉淀在其中的问题与观念予以价值评判和意义分析,以求为这一批评的“史实”找到“史论”的持论逻辑,以问题意识绎出网络文学批评的...
摘 要: 如果说20世纪是语言和语言论文论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新媒介和媒介文艺学的世纪。作为“后语言论”的文论形态,媒介文艺学构成了对语言论文论的扬弃和改造。语言论文...
内容提要: 罗兰·巴特的学术研究一生凡数变,一个重要建树就是生产性文学批评的铸成,这是随着巴特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绵延了将近20年的一条伏脉。它旨在认定批评写作...
一 重新定位技术发明与革新的主体 1958年“大跃进”时期,毛泽东认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会出现一个“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的高潮,他相信技术革命的主要力量一定是那些“地...
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其实都存在着一则诗的故事。只不过,有人用生命在土地上写诗,例如农民;有人用汗水在工地高楼的鹰架上写诗,例如工人。有人在生产线的机械噪音中过时劳动...
何启治在《是是非非说“寓言”》[1]一文中,讲述了《当代》杂志未能刊发张炜的长篇小说《九月寓言》的幕后故事:时任《当代》副主编的何启治与青年编辑洪清波都主张刊发,但由...
内容提要: 卢伯米尔·多勒泽尔是英语世界文学虚构与可能世界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他运用可能世界框架取代传统的虚构研究的单一世界框架,认为文学虚构世界是一种特殊的可能世...
内容提要: “生产转向”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文化批判理论研究中展现出的新的理论发展动向。在布尔迪厄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区隔研究、朗西埃的“感知的再分配”理论和当代...
园林近几年似乎已经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圈的热门话题。关于中国传统造园观念的常见说法就是天人合一,这已经成了一种极其庸俗的人云亦云,那么中国传统园林怎样天人合一?未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