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传统“遗忘”理论对当代文艺创新的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18-05-02 《中国文艺评论》 高文强 王婧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创新是展现文艺时代精神的重要路径,但当前文艺领域所呈现出的面貌却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因此,探索文艺的创新路径是十分必要的。在文艺创作过程中,“遗忘”现象的存在及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遗忘”机制的历史渊源与美学意蕴表明,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经历了从“去蔽与澄明”的审美心胸到“因忘而通”的审美境界这一过程,于“得意忘言”中,“遗忘”机制帮助主体摆脱创作的藩篱,走向文艺创新的自由之路。
    关 键 词:“遗忘”/文艺创新/时代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审美文化产品的评价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12AZD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文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婧,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也是文艺展现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文艺创新能力不足却是一种普遍现象,“模仿至死”①甚至成为当前文艺创作追逐的一种潮流,这一状况值得我们深思。当然,造成当前文艺创作模拟成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信息高度数字化的当代,曾经作为创作者优点的“知之甚多”正在从创新的动力转变为一股阻力,这一现象同样值得我们深思。面对当前文艺领域这一怪象,不禁令我们想起文艺发展历史中的“遗忘”现象。《庄子·德充符》云:“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在文艺创作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面对理论与实践的长期积淀,优秀的创作者常常能“忘其所忘”,从而摆脱不必要的框架与束缚,进入一种自由自在的创作境地,从而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优秀作品,这一创作机制无疑为当前文艺创新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路径与方法。本文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欲对“遗忘”机制在“模仿至死”的当下对文艺创新的意义作一理论分析。
    一、当前文艺发展之痛与“遗忘”联想
    在当前这样一个大众传媒时代,商品化的逻辑在社会中蔓延,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距离被逐渐消解。我国的文艺在商品、文化、大众相互交错的时空中呈现出新的风貌与特质。以文学为例,其表现空间随着电子媒介与消费市场的发展得以拓宽。新的文学样式,如电影文学、电视文学和网络文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文学与电影、电视走向联姻,众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剧本,文学影视化趋势凸显。艺术的形态在趋向融合的过程中亦加速了文艺市场的兴盛与繁荣,但繁荣背后也滋生了诸多病痛与隐忧。其中,文学与影视方面所存在的抄袭乱象尤为刺目。
    在201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兴东直言“网络小说已成为抄袭重灾区”。面对记者采访,他指出这一现象的症结所在:“部分网络小说作者往往注重字数更新量而非作品质量,为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活跃度,以及自身收益,网络小说作者力求每日更新作品章节,从5000字至上万字不等。此种荒唐的创作需求催生并助长了行业的歪风邪气,更导致‘黑色科技’在行业中大行其道。”②因此,针对这种网络文学抄袭之风、“抄袭软件”泛滥的行为,王兴东建议,加大文学原创权保护,清除复制抄袭“毒瘤”。不独网络文学,影视剧方面的抄袭跟风现象也随处可见。正如一位学者所批评的,当前文艺领域是从“创意匮乏到模仿至死”③,这种创新能力的不足将严重阻碍文艺的健康发展。
    当前,国家已经深刻意识到当下文艺的发展之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④在习总书记看来,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他还强调“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⑤此外,“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⑥是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第三点希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恰逢这样一个生机勃勃、文化繁荣的时代,在国家层面已视创新为文艺的生命,强调将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全过程,这一理念高瞻远瞩,切中时弊。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响应时代的号召,直面文艺的时代精神,为文艺的创新路径作出一些有益的理论思考与探索。
    回顾中国的文艺发展历史,从创作主体革故鼎新,跳出创作藩篱,在前人的基础上成功创新的案例中可以发现,“遗忘”机制对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无疑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因为这一机制在历史上曾经“帮助”许多作品流芳后世,成为经典。
    文艺发展中所存在的“遗忘”机制是文艺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基本规律之一,“遗忘”可以用来概括文艺发展机制的部分特性。⑦“遗忘”机制中的“遗忘”迥异于其他学科里的“遗忘”概念。这种存在于文艺发展过程中的“遗忘”并不是说真正忘却了过去所发生的事件,而是在文艺创作方面,前代作品对主体创作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在创作主体构思与创作时,主观上并非有意模仿或联想到前人的成果,却创作出了与先前作品具有相似语词、体例或意境的文本,甚至还成为文艺史上的经典。而这种相似是作者当时浑然不觉的,并非故意而为之,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风格。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同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相较,两句在语词与语序方面的相似度极高。这一“遗忘”现象的心理过程就在于后人在阅读前人之作时,会对其中的点睛之句反复玩味,感触颇深,积累并消化进自己的语料库中。当情感一旦被外物感发,先前的积累就会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在主体的无意识里起到积极作用。
    由此看来,在“遗忘”机制的影响下,文艺创作能够变得更加自由,从而使文学紧跟时代的步伐。重视文艺创作中的“遗忘”现象有助于将其区别于创作过程中的借鉴、模仿等形似而实不同的特殊文艺现象,也启发我们在文艺实践中要善于“遗忘”,从而突破传统思维与观念的藩篱,摆脱前人创作的消极影响与束缚,进而体验自由的创作与审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