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感物美学关于文学艺术创作动机的理论自觉

http://www.newdu.com 2018-04-26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李健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创作发生时作家、艺术家的动机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言说。其理论自觉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它必须借助于外物激发才能显现出创造的价值;第二,在创作感物的过程中,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有时是确定的,有时是隐蔽的,从而,形成了创作动机的确定性与隐蔽性特征;第三,创作动机促成了作家、艺术家的心灵与自然万物产生感应。
    关 键 词:感物美学/诗论/创作动机/激发/感应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研究”(14BZW03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健,深圳大学 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李健,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艺学和文艺美学研究。
     
    文学艺术创作的发生是审美的召唤,也是天地自然万物的召唤。人类离不开审美,当然,也离不开天地自然万物。人从天地自然万物中来,与天地自然万物为一体,故而,人能听从天地自然万物的召唤,与天地自然万物产生感应。文学艺术创作都与天地自然万物有关:受天地自然万物的感发,表现天地自然万物之美。这就是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要义。然而,我们要思考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作家、艺术家的创造行为是否仅仅取决于感应?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行为是否完全自然、自由?感应虽然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激发,但是,如果仅仅从感应的角度认识这一过程,可能会有许多问题不好解决。在对大量文学艺术创作发生过程的考察中,我们发现,作家、艺术家创作感应的发生有很多条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创作的动机。动机作为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是促成感物发生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因。在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为什么这一时刻这一地点的这一事物引发了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这一时刻、这一地点的这一事物必定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有一种必然的联系。究竟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我们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发生应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研究感物美学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动机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要解决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问题,我们就不能不从心理学的角度先了解一下动机所具有的心理学意义,然后,再结合中国古代关于感物的相关理论材料,力争进行较为全面、深入地发掘。
    创作动机与情境、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源于人的心灵内部,因为不能明确认识,无法定量分析,所以,具有相当的神秘性。从动机发生的时间以及造成的结果来看,它应该与人的个体性有关,比如,人的性情、气质、经历、学识、兴趣等,都与动机的产生有密切关系。现代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一种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1](P.2)。这就是说,动机是人的内在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内部骚动而形成的强劲的动力。这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是人在一定情境中化育而成的心理态度,而且,这种心理态度与人的当下境遇有关,也与人的个性、气质和情感有关。当处于特定境遇中的人是一个群体时,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可能会产生相同的动机,从而形成一种集体动机;当处于特定境遇中的人仅是一个个体时,这时人所产生的动机则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集体动机,就某个个体来说,也会千差万别。因此,集体动机只是一个大致的目标诉求,不能取代每个人的具体心理。动机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一个长期积累的情感因素,也可能是为了解决目前的境遇临时产生的某种意图,它会因人所处的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随着个体与情境的不同,人的动机有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情境中,每个人的动机不一样的概率较大;而在相同的情境中,每个人的动机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从性质上来划分,动机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两类。生理性动机是以人的生物性需要为目的的动机,比如,饥饿、疼痛、睡眠、性欲、排泄等,都是生理性动机。这每一种动机都会促使人去做一件事(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动机,诸如理想、愿望、权力、兴趣、情感、交往、成就、认识等,都属于社会性动机。而这每一种社会动机也会促使人去从事某一项工作,以满足人的社会需求。无论是生理性动机还是社会性动机都会对社会、人生以及文学艺术创作产生影响。
    动机有各种类型,有些是确定性的,有些则是隐蔽性的。确定性动机人们很容易把握,隐蔽性动机则难以把握。这是因为,隐蔽性动机是内部的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这就增加了把握的难度。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的程度以及活动的执著性、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间接地推断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动机强度的大小。也就是说,隐蔽性动机并非不能认识。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动机,一般会把这个人与某件事联系起来,考虑某件事与这个人的利益关联度,考虑这个人的个性、气质、兴趣等因素。如果某件事与这个人的利益关联度比较大,而这个人的个性、气质又非常适宜从事这件事,况且,他(她)平时的兴趣也与这件事有关。综合这些因素,就很容易判断这个人的动机。在这里,我们尤其要强调的是兴趣。兴趣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范畴,是动机之本。它“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1](P.14)。兴趣既是一种心理倾向,也是一种动机。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它规定着人的行动方向;作为一种动机,它决定着人的行为的发生。
    综合人类的一切动机及其表现,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动机都与兴趣有关。有些动机的产生是在人不情愿的情形下产生的,是出于人的被迫与无奈,可是,为了维持自己人格的平衡,为了维护自己、家人或群体的生活境遇,不得不产生这样的动机,不得不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实施一系列的行为。这就是与兴趣无关的动机。然而,更多的动机却与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最为典型的就是文学艺术创作。我们可以说,所有的文学艺术创作动机的产生必然是兴趣的激发。假如一个人对文学艺术根本没有兴趣,怎么能够产生创作的动机?又怎么会产生创作的行为?因此,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必然关联着他们的兴趣。文学艺术是作家、艺术家的至爱,不管一个作家、艺术家是否职业,创作都是他们的职业,或者说,是他们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们的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心理都指向这个兴趣点,他们所有的创作动机的产生都受这种兴趣的支配。同时,我们也不能不强调情感在动机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情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根本,作家、艺术家之所以会产生创作的行为,是因为内在的情感涌动,情感与动机是孪生的。在一篇(部)作品中,人们往往分不清楚哪是动机,哪是情感。可以说,在作家、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中,动机具化为情感。而兴趣作为情感的亲密伴侣,是情感产生的直接动因。因此,情感是揭示作家、艺术家创作动机的唯一线索。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充分注意到了文学艺术创作发生时作家、艺术家的动机,对之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言说,涉及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已经显示出理论的自觉。这种理论自觉在那个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混沌的时代,尤其珍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