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微读节气》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人民日报 朱伟 参加讨论

    透过“节气”这扇窗
    
    《微读节气》,朱伟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2013年1月出版
    我对节气的兴趣始于儿时记忆,从小奶奶最疼爱我,她最看重时节。所以,从小在我的意识中,节气都是特别神圣的蕴涵着前人智慧的一种生活现象:春分一到,天就暖了;白露一到,天就凉了;每个节气都对应着气候变化,非常精准。
    而我真正对这种文化有一点粗浅了解,则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了。在从俄罗斯文学到法国文学,从法国文学到美国文学,从美国文学到德国文学,贪婪地读了一圈现代文学作品后,突然就觉得我们古人的笔记小说,无论文字表现力还是包容度,其实都要强过西方人。于是,兴趣就开始逆转,从笔记小说再延展到各种杂著,再延展到诸子百家。等读到诸子百家后才明白,淮南王刘安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献给汉武帝的《淮南子》中,就已经有了二十四节气的系统记载。再之前呢?《尚书·尧典》中已经有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记载,只不过叫日中、日永、宵中与日短。“日中”是春分,“宵中”就是秋分;“日永”是夏至,“日短”就是冬至。古人以星座在黄昏时出现来定位春夏秋冬,有一套星象学知识,两至两分确立后,加上两启(立春、立夏)、两闭(立秋、立冬),就有了八节。这八节每节三气,就成了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成书至今2000多年,它被代代承袭,不断发展丰富。我感兴趣的是其中各种神秘主义元素及不断发展的民俗文化内涵,比如,古人以为,天地之间,天道是圆,地道是方;方主幽含气,吐气为施;圆主明吐气,含气为化;天偏气就怒而为风,地含气就和而为雨;天地之气冲突就感而为雷,乱而为雾。再如一年四季的十二个月对应着天干与地支、对应着周易中的卦象、对应着古乐的十二音律,每一种解释都涉及天地人关系,深入去琢磨,就会回味无穷。而相应的民俗元素,比如新年爆竹、元宵灯火、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背后都有丰富的历史。再深入,历代骚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对它们的理解与感受,其感受则延展至草木鱼虫、天地万物,使我们在每一季每一时刻,各种各样的天气条件下,都能有一种幸福感与满足感。如果真能把这些都集中起来,就是一本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生存智慧的百科全书了。
    应该说,我对古人的兴趣始于汪曾祺对晚明归有光散文的推荐,从归有光到袁中郎到张岱,从张岱的《陶庵梦忆》、《夜航船》,就寻到了李渔的《闲情偶记》,由此又进入到一片浩瀚的古海。到1989年,干脆泡到中国书店,那时买处理的笔记丛书,每本只需几毛钱。这之后,就越来越被传统文化包围且震撼,我一直觉得,在广泛的杂学之中,只要随便打开一个窗口,认真钻研进去,都可能窥见极其丰富的源流。这就是一代代承袭下来的我们的文明,这文明斩不断,理还乱,尽管悠久的历史深处处处是空白,但仍可以找到缝隙与途径,可以辨清一个大致的面貌。
    我以为,只有辨清这个面貌,才能真正体会与享有我们生存其间的文明成果,从而使自己成为文明承袭下去的一部分。但如果再深入地追究,文明究竟是什么?要探究之,肯定绕不过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事实。因为世界本一体,这世界四通八达,一直在无法阻挡地流通。应该说,所有的物种,所有的认知方式,一定是彼此影响的结果。由此就很难说,有什么孤立的本土的文明。只不过,正如近代史的西方主义遮蔽着东方对西方实际影响一样,早期强盛的东方文明也同样遮蔽着西方对东方实际的影响史。要将这些都弄明白,恐怕要困难得多。
    于是,比如这本小书,在迷踪不能被照亮的前提下,也就只能是对现有遗存的文化成果的一些肤浅体会。在这些成果之外,当然有大量更有意思的东西被遮蔽着。但一部大书可以从细部入手,可以用各种方法点滴积累、点滴突破,只要意识清晰,点点滴滴,亦可石穿。这就寄希望于能有越来越多新鲜资料的发现。我们需要更广泛去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尤其是早期的流通史,如是,才能真正突破对以往传统文化的了解,才能从“腐朽”中发现真正的神奇。那时的时节文化里,才能呈现真正丰满的含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