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文艺大众化”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建构中的主流观念。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在马克思主义史学批评的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延安文艺大众化...
内容提要: 从文艺复兴恢复了大写的“人”开始,个体自我意识就成为西方文学及理论的主要关注点之一。这一关注最终走上了两条道路,其一是消极的关注,它是以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内容提要: 文本的意义源自哪里,是近些年文艺理论和美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由此引发了两种意图观的争论,带来了三种文本意义观的争执。文本的意义不是任何一种霸权主体的独白...
内容提要: 文学理论进入“后理论”时代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如何认识“理论”的问题。“后理论”要求人们再也不能强迫理论去继续行使一种解答现实的终极主义,也不能强迫理论继续...
内容提要: 总结与反思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之成就与缺失,以敏锐的理论触角感知现实与时代精神,在既有业绩的基础上再次出发,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批判精神在反思与转换过程中,诸如过时论、本土无用论、“激进化”等观点先后出现,如何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批判精神是当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
内容提要: 直观是现象学研究的起点,情感直观是情感符号现象学研究的起点。舍勒将爱和恨看作不可再分解、没有本源的“情结”,这一判断难于解释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以“情感...
内容提要: 当下中国文学理论正遭受方法论的束缚,二元思维的方法及观念化的方法,使文学理论僵化且远离文学实践。在这方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其对于现实重要问题的...
作者简介: 张清民,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学研究》副主编,主要研究中外文论与美学。著有《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艺术解释的向度》《话语与秩序》《20世纪30年代的中...
摘 要: 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批评与宗教批评在核心话语与精神救赎机制上的深度互文关系是其大众救赎的典型表征。布鲁姆借大众美育对社会文化大众进行宗教救赎的原因包括:他具...
内容提要: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理论之后》中对曾盛极一时的各种后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文学理论要重新回归文学本体,要在道德和伦理等宏大问题上进行建构性的反思。...
摘要: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有三种阐释模式:一是直接运用理论对文本进行解释;二是运用某种理论分析具体文本,同时阐述所运用理论的精神和实质;三是在进行文本批评时...
作者简介: 南帆,本名张帆,1957年生,福建福州人。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闽江学者”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福建省文联主席...
内容提要: 对于“强制阐释”之后的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发展,尽管目前有所谓“回归文学论”和“回归传统论”的重建思路与主张,但两种思路与主张都存在着理论构建的封闭取向及...
摘 要: 中国诗学中所说的“比兴”与西方诗学所说的“比喻”在修辞运作上都是“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进行比附”,但是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就修辞指向而言,“比兴”是在主观...
内容提要: 从相通处看,“体用”与“本体”本来皆为哲学范畴,“体用”至晚唐五代、“本体”至新批评尤其是兰色姆又皆成为诗学范畴;两者皆把语言本体论与世界本体论、诗歌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