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对话范稳:写抗战也在思考战后问题 2017-10-14
1940年2月24日,遭日军轰炸后,重庆街头仓惶的难民。 范稳采访大轰炸受害者陈桂芬。她的头脑里至今还存留有当年的弹片,曾两次到东京上诉。 1940年8月19日,轰炸后的重庆大学校门口...
[访谈] 史诗性创作在“室内剧”流行时代的必要性 2017-10-14
现在的文学创作越来越趋向个人化、日常化写作,曾经风靡一时的史诗性创作似乎久已不闻。史诗如何穿越历史直抵当下,发挥它“重要的作用”?这种古典的文体,有没有可能在新的...
[访谈] 八〇后“民间野生派”译者陆大鹏——与译作一同成长 2017-10-14
陆大鹏在书房展示自己的译作。 资料图片 这段时间,80后业余译者陆大鹏很忙。他正在翻译费迪南·蒙特爵士的《王公之泪:印度的叛乱、金钱与婚姻,1805—1905》,这是一本反映大英...
[访谈] 易孟林:我与公安法治文学不解之缘 2017-10-14
为易孟林。 本报记者 刘百军 摄 易孟林责编的部分作品 易孟林参与主编的《中国法治文化概论》 一张“联络图”助他找到职业荣誉感 初识易孟林,是在一年前的6月份。儒雅、热情,是他...
[访谈] 阮仪三对谈陈丹燕:保护老房子难,留住里面的记忆更难 2017-10-14
阮仪三是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陈丹燕是著名作家。生活在上海,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老房子都有很深的感情。 7月8日,阮仪三和陈丹燕在上海西岸艺术区梓云斋对谈“老...
[访谈] 远岸:把日子过成诗,即使在漆黑的夜里 2017-10-14
远岸: 我认为好诗人必须做到“诗意的抵达”——无论你有多么神奇的“天赋灵感”、“天赋诗意”,无论你有多么深刻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你还必须用独一无二的诗性...
[访谈] 中华文化“走出去”,汉学家功不可没——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 2017-10-14
《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历程》朱振武等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英国汉学家闵福德与朱振武教授合影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 英国汉学家霍克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译活动随着中国现当...
[访谈] 裘山山:我努力去体察每一个生命的艰辛和光亮 2017-10-14
裘山山:家书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同样适应于写作。在裘山山看来,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人物命运值得写,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也值得写,生活中最普通的情感,喜悦、哀伤、嫉妒、内...
[访谈] 严淑女:与孩子共读绘本,你可以再长大一次 2017-10-14
1.请问您创作绘本开始于何时?创作契机是什么? 严淑女: 对我来说,绘本,是一个迷你的纸上剧场,有美好的故事、精彩的图画。你可以浅浅地阅读,也可以深深地赏析蕴含其中的生...
[访谈]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儿童阅读是国家教育的根基 2017-10-14
7月2日上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内第一套儿童诵读教材《日有所诵》出版十周年暨第五版发布会在上海美罗城“上剧场”举行。《日有所诵》丛书将童谣、儿童诗、古诗词...
[访谈] 止庵:把自己变成内行再说话 2017-10-14
在外界看来,止庵是著名的张爱玲研究者,可他自己却不认同这个身份 1959年生,原名王进文,北京人。传记随笔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著有《插花地册子》《樗下读庄》《神...
[访谈] 大卫·哈森对话凯岚:黑白相间 2017-10-14
大卫·哈森 凯岚 黑白相间 【英】大卫·哈森 凯 岚 诗人简介 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大卫·哈森(David Harsent)出生于1942年。哈森十六岁离开学校,没有受过任何高等教育。从1969年第一本诗...
[访谈] 对话:跨界应成为写作者原生性的自我要求 2017-10-14
托尔金 刘易斯·卡罗尔 圣-琼·佩斯 张定浩,《上海文化》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届客座研究员,青年作家、评论家 包慧怡, 复旦大学英文系助理教授、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
[访谈] 科幻作家:我们都高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 2017-10-14
自从中国围棋输给阿尔法狗以来,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又一次成为全民议题。甚至在达沃斯夏季论坛上,AI也是最时髦的话题。人工智能将使哪些行业消失?人工智能对未来经济增长有...
[访谈] 何平对话朱宜:或许我们抄近道了 2017-10-14
何平、朱宜 何平:先说《特洛马克》,记得温方伊在一个访谈里用了京剧的一句“少年子弟江湖老”来说它,同时认为你的剧作有很青春、年轻的视角。我觉得她是真的懂你的剧。好多...
[访谈] 假如俄罗斯文学是一盘汤 2017-10-14
布尔加科夫 资料图片 提起灿烂的俄罗斯文学,人们马上会想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他们共同开创了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期”。 事实上,俄罗斯文学远不止于此。...
[访谈] 缅怀|陈忠实:三十年,感知与体验 2017-10-14
《陈忠实画传》 邢小利 著 邢小利:新中国成立到明年就六十年了,前三十年政治运动不断,以阶级斗争为纲,后三十年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奔小康,建设和谐社会。你的人...
[访谈] 周荣池:土地是我最大的写作现场 2017-10-14
《李光荣下乡记》,周荣池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52.00元 我觉得里下河土地就是我最大的写作现场,她给了我生命并让我像巴根草一样野蛮而顽强地生长。选择写作我觉得...
[访谈] 余玮:带读者回到历史现场 2017-10-14
36章39万字,《荣归:香港回归的前前后后》作为一部回望香港回归祖国艰辛历程的纪实作品,内容跨度由1842年一直持续至1997年。百余年沧桑巨变,体现在一幕幕真实的历史事件中。作...
[访谈] 关于成长 关于爱——访《窗边的小豆豆》译者赵玉皎 2017-10-14
记者:作为《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译者,你最早是什么时候接触到黑柳彻子的作品的? 赵玉皎: 我应该是黑柳彻子作品在中国最早的读者之一吧。我的童年是在山东农村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