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应该关注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裸露出的丰富的层面,以更人性的眼光观察和凝望生活的复杂和多元,以独立的声音陈述自己的发现,以文学的能量描述历史的嬗变。...
对于周作人,早已有了很多“敢于扶哭叛徒的吊客”。 周氏兄弟研究中,一个最有趣味的问题是:“兄弟失和”,有不少文章和书,专门分析“失和”原因,但没有能找出任何可信根据...
鲁迅北京八道湾11号故居南房 周作人对待自己两位兄弟婚姻的态度,常为后来论家非议。记得十年前,我与《鲁迅与周作人》一书作者也曾谈及这个问题。该书 有云,周作人“站在女权...
总结三十年的文学文体发展,展望未来的文学前景,我以为应该这样来对待文体:一方面,我们当然需要文体的革命和解放,但另一方面,此刻我们更需要文体的建设和守成。 三十年的...
国学升温以来,在《论语》重新受到追捧的同时,有些人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也青眼相待,给予了某些“新解”、“正解”。这些“新解”、“正解”最有代表性...
再过50年,当那一代的读者或研究者读今天的作品时,他会出现一个幻觉,觉得这一代人都在喝咖啡、吃哈根达斯、游历世界、穿名牌。这是一种新的文学执迷。新一代写作者要警诫一...
自2001 年6 月起至今,成东方先生在《文艺报》开辟了摄影文学导刊,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摄影文学,刊发了以《走窑汉》《不一样的童年》《明天更精彩》《颤栗的夏》《爱的本色》...
80年代是政治化,90年代是个人化和商业化,到了21世纪之后则是媒体化、信息化。作家们虽然年龄有差别,但他们背后的文化精神和审美风尚,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弥合,相互启...
内容提要 底层文学书写空间中,表现为多种精神元素的暧昧和含混,其中存在着消费主义、泛道德主义和新左翼文学的三大流向。底层文学书写呈现出含混的庞杂和徘徊局面,而引发的...
一、不能被对象化的痛感 《随想录》全书的出版已整整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里中国从社会到个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外表看当下的语境早已与《随想录》时代迥然不同了,《随想...
关于文学批评,一般以为它应该起到普及与提高的作用——对作家的创作和普通读者的阅读给予某种指导。但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却越来越陷入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作家对当...
在一片类似“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的恭维声中,文学批评阔步迈入了属于它自己的新时代。新世纪,各式各样的批评铺天盖地依旧席卷,批评似乎无处不在、无所不容,呈现出前所未有...
●在把握所生活世界的能力上,我们时代的作家已远远把批评家甩在背后。在对一些文学新经验的识别和命名上,我们的批评家常常囿于既定的文学惯例,而不能及时做出清晰的判断。...
文化“化”人,文艺“养”心 仲呈祥、张金尧在《必须坚持“美学的历史的”文艺批评标准》(载《求是》2008年第21期)一文中指出:我们既要防止在历史层面失去价值判断的大智慧而...
当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以文化为资本的新经济时代,商业愈来愈凸现主导社会时尚的趋向。商家的炒作,已经长驱直入到从不以商品论处的国学领域。 全民汉服 21世纪以来,学术界一...
近年来国内相继翻译出版了两部关于扬州历史文化的著作,一部是美国学者梅尔清(Tobie Meyer-Fong)所撰《清初扬州文化》(朱修春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另一部为澳大利...
今年上半年曾一度轰动舆论的“粗口教授”事件最后以一方当事人的勉强道歉而收场,然后就像很多充满娱乐色彩的公共事件一样不了了之并迅速为人所淡忘。海水退去的沙滩上,除了...
近日读到2008年11月26日《中华读书报》第12版上邱鸣皋的文章《焉能如此解“女子”》,其最后一段话是:经典的某些旧注不是不可以“颠覆”的,但必须“颠”得信而有征,否则,只靠...
这三十年,在禁锢化与人性的解放之间,在欲望化与道德理想之间,在世俗化与崇高精神之间,在日常化与英雄情结之间,在城市化与现代性乡愁之间,文学在苦苦寻觅自己的理想形态...
内容提要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核心的、具有总体涵盖性的范畴,但其由多相的碎片化存在到总体性的核心范畴,经过一个漫长的生产、建构过程。其源头是“两经”:《易经》和《道...